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

如题所述

制定正确的矿产勘查发展战略,必须立足现实,依据国情、地情、矿情,面向世界,才能保持矿产勘查的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有序增长,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图大计。

一、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是实现资源与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说到底,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战略。它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在社会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情况下,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之上。在发展指标上,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这种发展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而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也就是说,发展是靠自然资源支撑的,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要求现代发展应为进一步发展保持足够的后劲和创造条件。特别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自然资源,必须实施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持矿产勘察的永续发展。

2.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达800~1000美元。这个目标也已实现。第三步,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需要矿产勘查工作能为其提供相应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要使矿产勘查工作能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研究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此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3.是解决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矿产勘查工作应变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我国已从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进口量日益增多;富铁矿、铜矿、铂、金刚石等矿产由于地质等条件的原因则是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来解决。据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铁、铜、锰、金、银、铬铁矿、金刚石、钾盐等22种矿产现有可供利用矿区的储量尚不能满足2010年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产勘查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考验,并迫使我们对种种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与选择。特别是在目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的形势下,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作指导。

4.是矿产勘查工作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矿产勘查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几个层次、多个阶段和许多工种、方法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仅涉及到作为主体的勘查者和作为客体的矿产之间的关系,即“人-地”的关系,而且还有勘查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矿产勘查工作是需要庞大的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与此同时,完成矿产勘查工作还需要有多种技术装备的帮助。于是,又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内在规律,不了解客观地质规律和宏观地质工作规律,没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的矿产勘查发展战略,没有对矿产勘查工作全局的科学筹划与正确指导,就不可能使各个工种、手段、方法做到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只有研究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对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勘查工作作出正确的部署和指导,才能使矿产勘查的各个局部得到健康发展,并进而促进整个矿产勘查工作的健康发展。这就是说,矿产勘查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是在扩大还是在减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有这些影响矿产勘查兴衰成败的问题,都与矿产勘查工作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战略有不同的结果。正确的战略可以将矿产勘查事业引向兴旺,错误的战略可能导致矿产勘查事业衰落。因此,要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必须对矿产勘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行动纲领,即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以矿产资源的持续供给、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降低环境代价为前提,充分满足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

5.是实现矿产资源代际公平、合理分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对当代人共同利益的考虑,而且它要求对后代人长远利益给予关注。它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是均等的。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矿产资源的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地享有。当代人不能也没有权利一味片面地追求自身发展和消费,而将有限的矿产资源挥霍殆尽,更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和权利。由此要求矿产勘查对资源更加“节约保护和更新建设”,并以此作为跨世纪矿产勘查行为规范,处理好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关系。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使其耗竭得到补偿。每一代人的资源消耗都必须遵循“高效、节约”的原则;每一代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资源基础的扩大相适应。建立全球资源保护体系和消费体系,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

1.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为依据

中国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国,又是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的贫国,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中国大陆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其优越性,但还不成熟,不完美。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我国长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矿产资源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两者都是“一个中心”所要求的,都要求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都是我国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形式。这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要求的,又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所要求的。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制定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

2.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198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由过去传统发展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速度型、外延式、粗放经营向效益型、内涵式、集约化经营转变。立足于提高每一单位资源的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建立全国资源集约型的社会生产体系、社会消费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和社会人口体系。

第二,从追求重工业、军事工业超前发展向以科技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转变。我国是一个资源种类齐全的资源大国,但就人均而言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增加资源供给,更新和发展采、选、冶新工艺技术,实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方针,使农、轻、重各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第三,从封闭、分割的市场向统一的对国内外开放的市场转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源市场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资源发展经济,而必须向国际市场开放。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资源战略将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依靠国际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从高积累、低消费向两者兼顾转变。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基本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防止资源的浪费与破坏,以法制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

制定矿产勘查战略,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矿产勘查也必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受中国矿情的制约

(1)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

第一,我国矿产潜在资源总量丰富。到目前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储量的矿产156种,其中45种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中占9.8%。从位次来说,我国矿产潜在资源量在世界上占第3位,但人均矿产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在45种主要矿产中,我国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矿种达27种。

第二,我国目前人均矿产品消费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国民经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矿产品消费需求缺口很大。从表7-1可以看到:

表7-1 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矿产品消费量对照表(1992年)

注:据朱训《论地学哲学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6月。

第三,我国矿产资源消费量增加很快,而探明储量增长速度缓慢,从1986年到1996年经对照短缺矿产统计见表7-2。

表7-2 我国矿产资源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储量增长速度对照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第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我国45种主要矿产对2000年、2010年、2020年3个阶段的资源保证程度是:到2000年有30种矿产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有23种矿产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只有5种矿产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体情况见表7-3。

表7-3 2000~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保证程度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我国主要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耗费了国家大量外汇(表7-4)。

表7-4 1986~1996年我国进口矿产品消费外汇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可见,我国的基本矿情从量上看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即可谓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是资源小国。我国人均拥有的矿产资源量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10,是原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7。由此可见,相对于满足人口对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需求而言我国却是资源小国。

(2)我国多数支柱性矿产资源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主要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单个矿床规模偏小,优势矿种不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表现是:

第一,我国的矿产有的探明储量比较丰富,有的则明显不足。资料显示,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已探明储量的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及贵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9种,水气矿产3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以煤、钨、锑、钒、钛、稀土、菱镁矿、萤石等占有世界优势。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如铁、锰、铝、铜、硫、磷、钾等矿产,资源条件差,探明储量少,处于劣势,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要。

第二,我国的矿产有富有贫。矿产种类虽然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质量相差悬殊。而大矿的基本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86%的铁矿储量属贫铁矿,50%以上的锰矿属贫矿,铜矿储量中70%为含铜低于1%贫矿,铝硅比大于7的铝土矿不到28%,含五氧化二磷达到30%的磷矿储量在总储量中只有7%。我国也有一批富矿,如海南石碌铁矿、湖北大冶铁矿都是富铁矿,稀土矿也是富矿。

第三,我国矿床中既有单元矿床也有多元矿床。从矿产共生组合情况和伴生元素复杂程度分析,我国共生矿和综合矿多,单一矿少。据调查,全国25%的铁矿、40%的金矿、75%的银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矿都与其他矿产共生或伴生在一起。这种特点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带来更多的自然财富;不利的一面是给开采、选冶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其开发利用。

第四,从矿床规模分析,我国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按现行规范分类统计,我国固体矿产中大型矿床占矿床总数的11.01%,中型矿床占23.21%,小型矿床占65.78%。不同类型矿产中大矿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如铁矿的大型矿床仅占5.2%,但储量却占整个储量的63%,铜矿大型矿仅占2.6%,其储量却占58%。

我国矿产分布面广,但分布不均。如,煤炭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8%;铁矿集中于辽宁、河北、四川三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3%;铜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四川、云南、山西中条山;钨、锡、铋等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占总量的82%;磷矿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省,占保有储量的70%。这种分布格局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地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

(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和浪费严重。

第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

第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平均在50%以上,差距分别为30和20个百分点。

第三,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矿山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据统计,全国因露天采矿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放等直接破坏、侵占的土地达1.4万~2万平方公里,并继续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面积8.7万平方公里;矿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矿业及相关行业排放的废渣累计58亿吨,占全国废渣贮存量的89%。

4.要尊重矿产勘查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

矿产勘查工作过程是对客观地质与矿体进行认识的过程。由于许多矿产资源和地质情况不是在地表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哪里有矿、哪里无矿,虽有一定规律,但要掌握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需要通过勘查仪器、设备的帮助来进行探寻,需要通过普查、详查、勘探几个阶段才能把情况搞得比较清楚。而要完成这几个阶段工作,就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因此,周期长又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找矿工作是对客观矿体的认识过程,当然就要受认识规律支配。所以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实事求是、循序渐近、协调发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研究制定矿产勘查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5.要以现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以及地质科研水平、技术条件为依据

第一,目前,我国矿产勘查队伍实力雄厚但结构与素质亟待改善。

我国矿产勘查队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力雄厚的队伍。但是,地质队伍在结构和素质方面都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从结构来看,一是队伍构成中技术人员比例低。二是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状态。三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余缺并存。在队伍素质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仅占专业人才的0.8%,而无学历的人员却占11%;二是由于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分离,使既善于野外观察又能室内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很少;三是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低,知识面窄;四是尖子人才少,中年学科带头人尤为不足。这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勘查水平的提高将有很大影响。

表7-5 全国各部门地勘职工队伍情况表

注:据朱训《找矿哲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第二,勘查技术装备配套齐全,但现代化程度不高。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迅速发展,我国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不断壮大,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地勘行业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先进设备仪器,加快了地勘装备更新换代。但从总体看,技术装备老化问题突出,设备新度系数较低(0.54左右),大宗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所以,加倍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

表7-6 全国地勘行业装备情况表

注:据朱训《找矿哲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第三,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我国地质学界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理论研究方面,以成矿理论研究和与矿产形成分布及勘查有关的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找矿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陆相生油论”和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分布的论点,对于中国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一举摘掉贫油帽子具有重大意义。在勘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对矿产勘查工作实现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虽有少数领域比较先进,但多数尚处于引进新概念,引进新方法、新仪器,跟着别人走的状态;二是近10多年来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四,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增长,但资金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到1990年,国家对矿产勘查工作投入累计555亿元。近10多年来,在国家各方面支出大量增加、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地勘费仍以年均8%的幅度增长,这有力地支持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自“七五”开始,地勘费的有效投入连年处于下降状态,已严重影响了地质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上涨,人头费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勘查资金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勘查资金供需矛盾日益扩大,有限的地勘费能完成的勘查工作量逐渐减少,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3.1%下降到2000年的1.3%。再加上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尚未形成,2000年投入的固体矿产勘查钻探工作量仅有30万米,为1975年的2%。由于没有足够的勘查工作量的投入,新发现的矿产地大幅度减少,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矿产资源供需的矛盾。

第五,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勘查工作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基本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有喜有忧,喜忧参半。首先从矿产资源可喜的方面看,一是地质勘查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资源基础。二是我国矿产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在国内找矿有很大的前景。三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所有这些,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矿产资源形势令人担忧:一是后备探明储量不足。必须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否则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下锅”的现象。二是部分老矿山接替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重要矿山的生产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能力相应消失。三是资源浪费大。其中包括开发中的浪费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这就加剧了日趋严峻的资源形势。矿产勘查工作亟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