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柳是春天的使者的诗句

如题所述

柳,作为歌吟对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在诗人们的笔下,柳树是报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递春姑娘的讯息,唐代诗人元稹《生春二十首》(其九)诗中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宋代诗人朱淑真也有“全惜东风与为主,年年先占得韶晖”(《咏柳二首》其一)的诗句.
冬去春来,“春风杨柳万千条”,到处是柳的天地、绿的世界.古代诗人以其生花妙笔着意描绘春来柳树发芽染绿、装点春色的景致.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绿柳》可谓这方面较早出现的力作之一:
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此诗首句描绘柔长的柳技拂拭大地,清代诗人高鼎也有“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的佳句;次句摹写柳絮随风飘舞的情形;第三句着墨于柳色;末句则写柳叶.全诗写柳枝、柳絮、柳色、柳叶,突出一个“绿”字.形象鲜明,似淡而实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写得更富有诗情画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以“碧玉”比喻早春二月的绿柳,以“绿丝绦”比喻绿柳干条万缕的垂丝,以“剪刀”比喻春风,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是举世公认的咏柳名作.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新柳》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吟咏新春之新柳,无惊人之语,却尽传新柳之神韵,意趣横生,也是咏柳代表诗作之一.
柳枝柔软细长,春风吹拂,宛如妙龄女子翩跹起舞,婀娜多姿,故古代诗人称之为“柳腰”,并常以此形容女子纤柔的腰身,这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与唐代诗人韩偓的“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频访卢秀才》)便可窥见一斑.
柳叶纤细如眉,给人以阴柔之美感,因而,古代诗人多用以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唐代诗人李商隐便有“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和人题真娘墓》)之诗句.
柳花,其色如鹅黄,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为柳絮.古代咏柳诗不仅描写柳絮随风飘动的情景,而且以此状写他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晋谢安在寒冷下雪之日与儿女们议论文学方面的事情.谢公即景而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接着道:“撤盐空中差可拟.”而其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①这则小故事脍炙人口,而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状写白雪随风飘落的情景,绘形绘色,贴切新奇,尤其为后人所称道.
自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行后,杨柳便与人间的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至汉代又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在古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往往折柳赠别,即折柳用以牵系行人(“柳”与“留”谐音),表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别情.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忆秦娥》一词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也即指此事.唐代诗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云:“柳条藤蔓系离情”,古诗咏柳常常与抒写离情别绪融为一体.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所收大抵是汉魏六朝时的作品,其内容不外是写折杨柳赠别,所谓“曲城攀折处,唯言怨别离”(南朝·陈·岑之敬:《折杨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作有《杨柳枝词》,内容承继乐府旧曲《折杨柳》,而又有所创新,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便写道:“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我们从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又可看出这类诗作的确是咏柳与抒写离情别绪水乳交融在一起的.
折柳赠别,多在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景与无计可消除的离情别绪相互映衬,令人更觉离愁无限,更行更远,故唐代诗人王维《送沈子归江东》②诗写道:“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古代诗人爱柳、咏柳,也喜植柳.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酷爱柳树,他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并曾在此堂前亲手种植一株柳树,谓之“欧公柳”.其《朝中措·送刘原甫出守维扬》中的词句“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便是追忆诗人植柳之事.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偏爱柳树,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他在杭州太守任上,募役救灾,疏浚西湖,在湖上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为“苏公堤”.“苏堤春晓”现为“西湖十景”之一.
古诗与柳关系密切,古诗咏柳抒怀,情真意切,表现手法也别具一格.愿当代诗人从古代咏柳诗中吸取精华,从生活中吸收养分,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咏柳诗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9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或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