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出自《增一阿含经》,此为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节选原文:

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

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

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佛教的本意了。

扩展资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

2、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但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

《增一阿含经》主要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

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4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是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原文: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苻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此经是印度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的一种,所说多为渐次趋入佛法的施、戒、生灭、涅槃等道理。

随世人的根机不同,常从各方面来演说一法,随事增上,以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一法,并说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

最初是由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成五十一卷)。其后半十五卷每卷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译人忘却未译,经道安与法和加以补订。但全经译文未能尽善,后来曾经僧伽提婆略加改订,因之现行本遂多题作"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2

意思是: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诸佛教”偈语《增一阿含经》的前半部分。

原文如下:

《增一阿含》:‘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义如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

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这句话与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观是有必然联系的。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扩展资料:

《增一阿含经》简介

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

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

《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

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

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

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一阿含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4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是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原文: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扩展资料:

社会含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句,意思同楼下,就是少做坏事,多做好事!原文出自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