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的高贵品质 快!

如题所述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顺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举入关,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风声鹤唳。张苍水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张苍水与钱肃乐率义军,辗战宁绍浙东一带,抗击清兵,不久,与郑成功军配合,驰骋在苏、浙、皖、闽一带,破瓜州、镇江,包围了南京;克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收复大批失地。后遭清军伏击惨败。不久重招旧部继续征战,164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后因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于杭州官巷口,遗体葬于南屏山下。

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张苍水出生入死,辗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并写下了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入武村》和浩气长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号“忠烈”。宁波家乡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县学街建起了“钱(肃乐)张(苍水)两公祠”。1936年改建贡院桥一带马路时,命名张苍水故居所临、与中山东路并行的一条街为“苍水街”。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辑有《云间三子新诗合编》(9卷)。

4、张煌言
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早逝[1]。张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论兵事”[2]。崇祯年间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永历五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张煌言、张名振等人退避海上,为了保护鲁王安全,最后只得前往投靠闽南郑成功;郑成功军队尊唐王朱聿键为正朔,一向与鲁王不合,但为了顾全抗清大局,于是仍将鲁王安置于金门。之后,张煌言回到浙东组织抗清力量,与郑成功、张名振等势力多次北伐南京。

永历八年(1654年),张煌言会同张名振北伐,入长江,师抵南京燕子矶。隔年,张煌言、张名振再次攻至燕子矶但仍因兵力薄弱以失败告终。张名振于兵败不久后病逝(一说遭到郑成功毒害),由郑成功部将陈六御接收其军队。

永历十二年(1658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自厦门出兵北伐,克复乐清、宁海等地;后却于羊山海面遭遇台风袭击,两军损失船舰百余,士卒伤亡以千计,不得已撤军回到厦门。

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奉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命,以兵部尚书职,与郑成功会师北伐,张煌言部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另一方面,郑成功军队沿长江西上,克镇江、围南京,反清复明大业一时大好。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兵败南京城,郑军乃退离长江出海南下;张煌言军队孤立无援,益遭清廷援军攻击,一路败退、突围,撤回浙东。

隔年清廷实施迁界令,断绝抗清各势力的联系与生计。郑成功于中国东南沿海多年征战也始终未有进一步发展,乃决定东进台湾,以为据点;对此张煌言曾修书劝阻郑成功,他认为如果郑军进入台湾,则金、厦将不保,而复兴大业与人心亦将断绝。但最后郑成功仍一意孤行,将目标转为台湾。

后永历朝覆亡,郑成功入台后亦无力回师闽南;张煌言只得纠集民间各反对力量,继续于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行动。及至永历十七年,鲁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门,张煌言终于认为复明无望,将军队解散,躲避至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岛隐居[3],不料仍为清军所俘[4]。张煌言被俘后,神色自若[5],断然拒绝清廷的拢络,最后在杭州就义,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6],“坐而受刃”,同死者还有罗纶等人。其妻与长子则同样押至镇江被处死。

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人万斯大等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现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张苍水祠,与章太炎纪念馆为邻。与岳飞、于谦一同成为埋葬在杭州的三位民族英雄,被称为“西湖三杰”。宁波市区也有苍水街以示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2
战国·屈原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气节后人称赞。

汉朝·苏武
苏武牧羊,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三国·关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曾被曹操所擒,但不忘旧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杀出曹营归刘备。

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9
姜尚 养由基 鲍叔牙 廉颇 蔺相如 张良 关羽 诸葛亮 田豫 汪华 李绩 李靖 岳飞 文天祥 杨业

额上面还多复制品啊= =...
第3个回答  2012-01-02
文天祥
岳飞
朱自清
等等
第4个回答  2018-01-09
今 今 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