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信天游,蒙古音乐等民族音乐,谈谈观点

急急急
400字以上

民歌,中华民族流动的图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文化瑰宝。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民歌无疑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世世代代在劳动人民中传唱的,反映人民思想感情的歌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在史书上可考的最早的民歌就是一首原始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中可以看出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不断的加工、改变,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第二种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语汇,就是一个民族流动的图腾!
由于它形成的过程完全取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与各族各地的方言,自然条件,风俗
习惯及审美习惯紧密相连,因此它的美中透出一股质朴的生活气息。正是因为它的美是如此
贴近生活,贴近灵魂,所以每当合唱队员在唱到中国民歌时,投入的专注神情使人为之动容。
可见,民歌独特的音乐语汇与炎黄子孙的心灵是相通的,它如我们的黄皮肤和黑眼睛一样,
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特质!
新民歌,民族精神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民歌已不再以原有的方式出现。人们运用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特有音乐语言,并注入新的活力。如果说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形式产生和发展的话,那么如今的作曲家们则是运用这些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进行新的创作,使中国的民歌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延续。这里我们把这些作品姑且称为新民歌。这些新民歌的体裁也是十分宽泛的。如《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谁不说俺家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你塞北的雪》直至《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广为传唱的创作歌曲,都以其浓重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新民歌。并且在那些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调以及激人奋进的歌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及民族尊严。
在这次的调查中,当我们问及新民歌对你成长的影响时:
很大,鼓舞我前进
40岁--53岁家长 50%
35岁以上的教师 23.4%
35岁以下的教师 10%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产物对我们父辈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怀念这些“火红的歌谣”。
毋庸讳言,民歌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不断滋养下特有的民族文化,也是整个中华魂的重要组成!它更是我们吸取艺术养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正是面对这样巨大的艺术遗产,近期艺体学院所做的一份调查却不禁让我们这些身为炎黄子孙的龙的传人汗颜,调查结果表明:对传统民歌的喜爱程度一题中,
喜 欢 有时喜欢 根本不喜欢
40岁--53岁家长 58.4% 41.6% 0%
35岁以上的教师 70.6% 29.4% 0%
35岁以下的教师 20.0% 80.0% 0%
16岁--17岁学生 6.5% 77.4% 16.1%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减,对民歌的喜爱程度亦在递减。同时,我们还做了对传统民歌了解程度的调查:
很了解 一 般 只了解一点 根本不了解
40岁--53岁家长 16.7% 58.3% 16.7% 8.3%
35岁以上的教师 6.0% 70.5% 23.5% 0%
35岁以下的教师 0% 80.0% 20.0% 0%
16岁--17岁学生 0% 40.3% 54.8% 4.8%
根据这组数据,你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状呢?
民歌,流行歌坛的清风明月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改革开放后,在外来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使我国的民歌一度陷入了低谷!回首祖国经历的十年浩劫,音乐创作也受到了禁锢,一旦国门开放,外来多种新潮的艺术形式给人们,特别是给年轻一代的听赏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由于欣赏观念上的差异,更使年轻一代乐于接受这种更为新奇、更为开放的艺术形式。 然而造成这样现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作曲家们一时无法拿出既带有浓郁民族风格又迎合年轻人欣赏品位的优秀艺术作品。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喘息的间隙,“泊来的音乐文化”迅速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
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的民族歌曲暂时处于低靡状态也是在这种大气侯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然而,只要你留心观察近年来通俗歌曲的发展脉络,定会发现通俗歌曲中带有民歌音调和风格的作品越来越多。您回想起那些熟悉的旋律了吗——周艳泓的〈〈又见茉莉花 〉〉重新演绎了传统民歌<<茉莉花>>;刘欢的《好汉歌》让人不禁联想起中国古老大地上曾发生过的一幕幕悲壮之举;再如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的<<纤夫的爱>>,其奔放豪迈的曲调风格,粗旷直白的歌词都让听者回味无穷;类似的歌曲中还有朱哲琴的<<阿姐鼓>>,其悠扬的曲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境地,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枫的〈〈大中国〉〉,那特具秧歌音调的歌曲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使我们看到了民歌音调在通俗歌曲中的极佳结合点。
这些带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近几年来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也受到了专业音乐人事的青睐。
在这次的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也基本与我们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当问及对带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喜欢程度时:
40~53岁的家长 35岁以上的教师 35岁以下的教师 16-17岁的学生
很喜欢 16.7% 23.5% 20% 3.2%
比较喜欢 33.3% 35.3% 30% 30.6%
可见,此类音乐在受欢迎程度上看,它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歌作为本民族独特的音乐语言,尽管它的表现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但仍能激起大多数炎黄子孙的心灵共鸣,可见民歌还是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在这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亲切与熟稔。这份独特的灵性正是由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深情孕育出的硕果,也正是这片热土给予了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可见虽然我们的民歌有它的低潮期,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歌一定会走出低靡状态,重新成为人们钟爱的艺术形式!看来,民歌重振往日雄风也是大多数人们的内心所愿。从我们的调查中,也很欣喜地发现了这一点:
当我们问道“你认为当今社会是否需要大力提倡并发展宣扬民族音乐”的时候:
40~53岁的家长 35岁以上的教师 35岁以下的教师 16~17岁的学生
很有必要 58.3% 71% 90% 67.7%
都认为这项工作对于国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带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在众多的听众中还是拥有极高的支持率的。
民歌,你的明天会很美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歌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表达形式,尽管有低潮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那么,它的前景将会如何呢?让我们来预测一下吧。
预测一:依照如今通俗歌曲民族化颇为旺盛的势头,以此为主要形式的通俗歌曲将不断发展,而且民族化的成分在歌中的比例会日趋增加,用一种新型的民歌形式迎合广大听众群。
预测二:尽管现今的民族化流行歌曲已有不小势头,但从我们课题组所调查出的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及喜爱程度的孤陋寡闻的数据中,以及50岁左右家长对流行歌曲的民族化的不太理想的认可中,如果不(必须)进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和开拓,民歌将很难重获昔日的圣宠。
预测三:当中国整个社会进入一种较稳定和较完善的社会状态下,随着人们本身对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的提高,我们的民歌将会有一次返朴归真的复辟,那时,它将以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来鼓舞我们这些中华儿女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的文化。
预测四:我们的民歌将走向世界。有位名家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歌将以更新的形式,如那中国民族音乐回响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般,回荡在世界的音乐圣殿中。
尽管大家各抒己见,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大家都认为,当今我们的社会宣传媒体应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力度,我们的作曲家们也应当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我们的音乐教育传播者为后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民歌艺术的大门,而我们的青年一代,更应该用极高的热情来关注和发扬我们的民歌事业!
作为进才的学子,我们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音乐.在这红绿相间的雅典园中,我们更希望能时常听到民歌优美的旋律,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此,我们课题小组向学校提出倡议:倡议我们进才中学确立一个每月民歌日。在这民歌日中,让全体师生都来关注我国的民歌音乐,一起陶醉在那一串串民歌声中。
了解中国的民歌,就是了解中国的音乐史;懂得中国的民歌,就是懂得中国的语言文化;喜爱中国的民歌,就是热爱我们的民族;发扬中国的民歌,亦是把中国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不止300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亲~~有答案了扣扣上发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俗即是大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8
我爱蒙古><支持一下
第3个回答  2012-01-08
都是宁中的孩只呀
找到组织了。。
第4个回答  2012-01-08
宁中的苦逼孩子同求>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