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周瑜相比谁的智慧更胜一筹

如题所述

现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上,以中立之眼光臧否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或许也可做饭后谈资。但此种评价未为定论,因所见史料有限,还可校正。现逐项评分如下:

1、内政:

诸葛亮9。

周瑜2。

结果:亮胜7分。

分析:诸葛亮擅于料理政务,此乃不容置疑之优长,史载亮“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究其治国既法家遗风,亦具儒家精神,宽严得所,民咸称道至于今。稍不足处在于蜀地人才贫瘠,加之政务繁忙,难免事事亲为,遂未享天年。故得分9。

周瑜为军事人才,吴国政务主要由张昭、鲁肃等主持,但因周瑜地位重要,能对尽忠辅弼之事,而难免涉及政务,但未见其显绩,故得分2。

2、 外交

诸葛亮:10。

周瑜:2。

结果:亮胜8分。

分析:诸葛亮可谓完美的外交人才,出使江左,促成孙刘联盟,将可能置之事外的江东集团直接拉入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且使新败之刘备处于与孙权集团的平等地位,从而签定平等条约而非处于依附地位。在彝陵之战后,再次促成孙刘联合,捐弃前怨,再复旧好。显出其外交上的一种气度和魄力。故评分10。

周瑜在《三国志》记载中未见涉入外交事务,更无特出建绩。如勉强论之,则为裴松之所引《江表传》中接见蒋干,以显东吴威仪,而拒曹操诱降之说而已。故评分2。

3、军事

诸葛亮:9。

周瑜:8。

结果:平手。

分析:这一评价可能让许多战争迷大惑不解,但军事不仅是战争,而是包括诸项综合因素,我们试一项项分析之。

军事预见性,对各方强弱、战力、胜负预见方面,如果不说是亮胜,至少也是平手。亮出使东吴,平南蛮,是其预见性的胜利;出祈山皆亦洞幽烛微,但惜乎天时未到。周预的战争预见性仅见于赤壁之战,其后攻蜀计划也因英年早逝,难见分晓,故为平手。

治军布阵之才,亮胜,诸葛亮有《八阵图》传世,而亮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据武功五丈原时,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见治军之严之善。周瑜在江东集团兴起中,主要是指挥军事,当多涉及治军布阵之事,虽未见记载,但亦应为治军布阵之良才,不过未有亮之卓特声誉。故评亮胜。

军事理论上,亮胜。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有《兵要》、《八阵图》等兵书后法传世,周瑜未见。

战绩方面,平手。赤壁之战为孙刘集团共同努力之结果,鉴于周瑜多具体指挥,可评瑜胜。但赤壁战后,周瑜早逝,未有更多战绩。此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五出祈山,与司马懿战成平手,可补其赤壁之战中所缺。

4、经济

诸葛亮:10。

周瑜:0。

结果:亮胜10分。

分析:作为蜀国丞相,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蜀国百姓的生计问量,也是其能否赢得民心的关键,这一方面诸葛亮堪称完美。“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蜀汉大治。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 因此诸葛亮在死后迅速被蜀汉广大民众纪念,《三国志》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裴注引《襄阳记》补记其因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亮德范遐迩,功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于是始从之。”后来魏将军钟会征蜀,亦“祭亮之庙”。蜀汉之民对诸葛丞相的纪念,是对一代贤相的缅怀,亦是贤明政治的期盼。如今丞相祠堂仍庄严地坐落在成都市,历千年而不毁。在诸葛亮身上,我们无疑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人物达于其极至的光辉形象,故评分10。

周瑜因无发展经济之功,故该项评分为0。

5、科技

诸葛亮:10。

周瑜:0。

结果:亮胜10分。

分析:这是极易为国人所忽视的一项。因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魏军始终处于裂势。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故评分为10。

周瑜在此方面是空白,故评分为0。

6、战略

诸葛亮:9。

周瑜:2。

结果:亮胜7分。

分析:诸葛亮终其一身,都是在其一贯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历史上具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并不多,西方有将汉尼拔、凯撒、拿破仑等列为四大军事战略家之说。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其战略思想已成型并成熟,《隆中对》便清晰地判明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这正有如二战后雅尔塔会议标明了战后的政治格局一样,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之时也判明了其后半个世纪的政治格局。

如果说“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第一步战略,那么“统一中国”则是诸葛亮的更大战略。诸葛亮的悲剧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因为自刘备入蜀,并战领汉中,三分格局已定。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孙权集团那样坐享太平。孙权集团虽也有以攻为守的举动,但终究是守。刘备、诸葛亮的旗帜非常鲜明,那就是“统一中国”。这已不仅仅是英雄的悲哀,而是心忧天下者的悲哀。因为诚如诸葛亮所分析,如果坐等形势的变化,那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魏国因其据有中原而将在长期的和平中胜出,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尽量人谋。如果形势未变,人谋终难成功,但未尝不有三分胜算的可能。故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长与?”其实不免有失公允,因为连年动众,是不得不为之,是不能坐以待毙,而想统一中国的诸葛亮所不能忍;而所谓“奇谋”,在一个局势基本稳定的时代,往往也难有用武之地,诸葛亮唯一的被人看作未能用奇谋的是未采纳魏延之计,出邪谷。这确是其不足。

诸葛亮在以上两个大战略之下,也有相对具体的战略。这就是《孙子兵法》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征服南蛮,平定后方,以为统一中国打下稳定基础,便是这一战略的运用。这一战略着重“德”,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注重“势”,以强大威势慑服人。如果仅以战争解决定,那一战就可平定南方,而战略解决则有七擒七纵,可参见裴注引《汉晋春秋》。

顺便补充:易中天先生虽云鲁肃在建安五年即已有东吴版的《隆中对》,但此东吴版却只具有近期的预见性,而对未来长达半个世纪的长远形势则洞见未明。且其所云曹操、刘表、孙权的“鼎足”之势,是一不稳定的势力结构,在鲁肃看来,刘表可以很快被并吞,而实际上只是两分天下。诸葛亮的战略即汉高祖成就帝业的战略,保有益州、荆州险固肥沃之地,以争天下。但秦末与汉末形势不同在于,与刘邦争天下者乃“项羽”,而项无战略远见。正如阮籍登广武山所云:“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而汉末,刘备对手是曹操、孙权等两大集团,后来情况变化非诸葛亮之过。故评分为9。 周瑜的战略性眼光主要体现在赤壁战前江东集团是战是降的争论中,某种程度上仅是对战争当前形势的分析及双方优劣之势的考量,如其云:“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这完全着眼于当前战争的分析,这也是诸葛亮、鲁肃等谋略之士不难预见的。至于在赤壁和其它战争中如何用兵等仅属于战术而已。某种程度上说,战略是属于政治层面,战术是属于战争层面,二者不在同一层次。故评分为2。

7、心胸气度格局眼光

诸葛亮:10。

周瑜:8。

结果:亮胜2分。

分析:诸葛亮乃天下之器,隐居南阳,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不是现代人们所盛行的相互吹捧或做托什么的,真正的英雄在寒微时往往难为人所识,故“时人莫之许也”,这就如刘备寄人篱下时,大多数人对其并不看好,而唯曹操识之。同样,在诸葛亮隐居出山时,周瑜已是名声在外,但应当注意的是,周瑜毕竟是在前线指挥军事,第一线作战的出名往往很早,诸葛亮主要是做为参谋长、总理的角色统管后方,出谋划策。这就好像萧何、张良、韩信一样,韩信的战绩是看得见的,而萧何、张良的功劳只有刘邦知晓。《隆中对》显示出诸葛亮非凡的见识与长远的眼光,其后形势不出其所料。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作为托孤的股躬之臣,其地位不可替代,显然不能如有些人所谓蜀汉集团无诸葛亮,一切照样。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以治国平天下,开万世之太平的志向激励自身,显然是非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孙权集团之所比,这也是诸葛亮或曰蜀汉集团的悲剧赢得后世之同情与悲感之原因所在。这是孔子的悲剧,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西西弗斯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这种精神力量不是东吴孙权集团所能激发与塑造出来的。

周瑜一国之器,裴注引《江表传》:“(赵)普……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又同传有蒋干“称瑜雅量高致,恐不久为人臣耳”,“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确然可见周瑜有一种迷人的魅力,有让对手畏惧的才华,这种才华有两方面,一是对阵之间,让对手害怕,此为军事人才,一是难于久处人臣之位,可能一日功高盖主,而自为一国之主,这种猜测因周瑜早逝而终究只能是推测。即使有后一种可能,周瑜也仅仅是在个人能力与野心上或许能有王霸之业,但终未有诸葛亮之民胞物与的天下器度。

8、人物形象上

诸葛亮:10

周瑜:9

结果:亮胜1分。

分析:人物形象可依据易中天先生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历史形象上,已诚如前述,诸葛亮有胸怀天下,恢复汉室,承续汉统的强烈使命意识,这使其浑身弥散出一种让后世有志于国家天下者永奉之为楷模,他深沉浑厚的气质与迷人的个性魅力遂成为杜甫诗歌、唐人笔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塑造一个文学形象的坚实基础。因此,继历史形象而后的文学形象,诸葛亮总值得人们大书特书,总值得人们永远追怀与纪念。因此才有“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的吟咏、叹赏与崇敬,才有《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形象推向极致。历史形象与先成为民间形象的基础,而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又促成了文学形象的书写,文学形象又反过来催化了民间形象神化诸葛亮的过程,自景耀六年立祠纪念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作为一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便已深深地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因此有人以为罗贯中《三国演义》可以信笔涂鸦,想抬谁就抬谁想贬谁就贬谁,便纯粹是不了解文化的无知妄说。诸葛亮文学形象的生成有其长期的历史与民间基础,你想如果罗贯忠贬低诸葛亮、刘备面而抬高曹操,恐怕其读者接受面就大大减小,甚至是被拒斥。因为作为一个有着广泛接受基础的形象,便具有了一种普遍的阅读期待心理,你要想完全逆此阅读期待心理,那么你的作品便注定了不可能成功,你也注定了是一个拙裂的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描写方法、
单从智慧上当然是诸葛亮、
但是从人性的感召力上来说、
周瑜更胜一筹、
这个问题是人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第2个回答  2013-10-27
你是看三国演义才这么问的吧实际上从三国志上看:历史上并没有舌辩群儒的事件,还有三气周瑜也是作者为了烘托诸葛亮而杜撰的。因此,两个人并没有可比性。
第3个回答  2013-10-27
诸葛亮厉害一点。
第4个回答  2013-10-27
诸葛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