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为什么叫龙岗

龙岗为什么叫龙岗

  龙岗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深圳的,一个是指邢台,一个是广州市的。
  一。1993年1月1日正式建立的深圳市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接深圳经济特区,西连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8万人(2001年5月29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其中本区户籍人口20.08万人,229281家庭户,辖平湖、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镇。除平湖镇是客家人与广府人杂居的地区外,其余9个镇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大鹏所城:“鹏城”的叫法就源于此

  大鹏所城位于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雄踞于大鹏湾北岸。当记者一行走进大鹏所城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充满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深圳又名“鹏城”,就是源于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所城。

  “所城”是明代最基层的军事单位。当时在深圳建有两个所城,一个是南头的“东莞守御千户所”,一个就是现在的大鹏所城,叫“大鹏守御千户所”。

  大鹏所城是深圳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占地11万平方米,东、西、南3个城门保存较好。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正街等,还保存有参将府、守备署、火药局、左堂署、城隍庙等遗址和将军第、司马第、赵 公祠、侯王庙、天后宫等古建筑。记者沿著青石板路穿行於古街窄巷之中,两旁明清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或小门小窗小院,青瓦盖顶,或大门大厅大堂,雕梁画栋,向世人展示著当日这座军事要塞的繁荣。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岭南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在抗击倭寇和英葡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中起过重要作用。这里也是将军辈出的地方。清代著名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和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就曾经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将军第”依然完好地保留在古城之内。

  在导游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始建於道光二年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家——“振威将军第”。道光十九年,赖将军率领中国水师官兵在香港九龙附近海面击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取得了鸦片战争的首场胜利,这就是著名的“九龙海战”。赖将军的这座清代府第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三座三进三间结构,以恢弘的气势见证了赖家三代五将显赫的战功与声名。

  虽然大鹏所城对深圳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屈指可数的几个游人显出古城目前的尴尬境遇。站在南门之上,原本守海镇边的军事要塞却连一丝海的影子也望不见,满眼只是城门外不足几米的地方建起的一栋栋民居。城内还住有数千外来居民,随处可见的杂物、晾晒的衣裤让古香古色之中多了种种不和谐。这不能不让人为这座古城的现状和将来担忧。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鹏所城已经列入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整体规划是以古城城址为中心,南到大鹏湾海岸线的103.7公顷的范围,包括城址以南的滨海区、以东的山体自然景观协调区、以西的居住建筑控制区和旅游服务区。目前大鹏所城正向世界银行申请2000万元贷款进行保护开发,现在已经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整套规划方案大约需要投资3亿左右,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龙岗区自然环境优越,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属低山丘陵滨海区,区内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海拔867米。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C,月均最高气温36.6°C,最低气温1.4°C,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年平均降雨140天,无霜期为33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气候润燥分明。

  龙岗区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133公里,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崖、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发育齐全,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风光最优美的地段,素有“深圳明珠”与“东方小夏威夷”之称。

  龙岗交通发达,区内有贯通东西走向的深惠公路、惠盐高速公路、盐坝高速公路等三条,区内村镇公路网已经建成,村村通汽车。

  龙岗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以来,客家人为龙岗的经济和文化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是今深圳地区(含龙岗地区)历史重大变化时期,也是区划建制在变化中日趋明确时期。

  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明代(1368—1644年)和清代(1644—1911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形成农副产品和其它商品的交易中心——农村圩镇。在政治上封建王朝日益腐败和衰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沿海地区,海盗、日本“倭寇”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番夷”的侵扰日渐猖獗。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竟通过鸦片战争,割占和强租原属新安县的香港、九龙与新界大片土地。中国由强大的封建帝国,逐步衰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至清王朝最后覆灭。而临近大鹏湾的今龙岗地区,清初有大量粤东梅县、兴宁等地区客家人迁入,艰苦开拓,农村和圩镇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龙岗的沿海地区,今大鹏一带却成为重要的海防基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今龙岗区大鹏镇),就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建立的还有“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今南山区南头城)。为巩固封建统治,稳定人民生活和加强海防后备,明万历元年(1573年)分东莞县的部分地区(主要为唐以前的宝安县境),恢复县的建制,以“革故鼎新”之义称新安县,县治设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内,即今南山区南头城。大鹏所城、东莞所城的建立,新安县建制的恢复,可以说是明、清时期今深圳地区历史上的大事,必然会牵动它的局部今龙岗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区划建制的变动。

  龙岗地区的区划建制,至明、清时期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至清代晚期,更有比较科学和明晰的地图可以查考。总的说来,它仍然分别属于归善县(今惠阳县)和新安县(后宝安县)管辖,政出两头。因此,我们讲明、清时期龙岗地区的历史沿革,必须分归善县和新安县两个系统来阐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58335.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