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散漫一点纪律意识都没有如何引导呢?

如题所述

方法1:理解“规则无处不在,人人受约束” 其实从人的需要出发,任何人都喜欢安逸、舒适,率性而为,无拘无束,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即可。不过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总要和周围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就不得不兼顾周围人的感受,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着自己的性子走,否则就没有生存之地。这样的道理对孩子也一样,家长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人,而且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样就无论如何对孩子要有一定的约束,要有规则意识,同时学会与人相处。之所以说这些就是让孩子明白现实社会里规则无处不在,如果不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当然话很容易说,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种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家里不能太溺爱孩子,一旦孩子有出格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有制止的反应,哪怕是一个严厉的眼神,一句反对的话语,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也不能这样做,慢慢地来培养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从小教育孩子就做到有的行为是要受约束的话,一般也就不会自由散漫了。那么对于张晨这样已形成散漫习惯不受约束的孩子怎么办呢?家长可以多关心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后,再动之以情、言之有理。比如,孩子都是很在乎有自己的朋友的,也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同学们的尊重,让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老师在讲课,大家听听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有人就接着老师的话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打乱老师的讲课思路,也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慢慢地就会得罪了同学们,大家都会远离他的,自己有了困难也没有人提供帮助,那个时候肯定是挺失落的。因为象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一般都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想像的后果严重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了。 ◆注意事项: 树立规则意识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给孩子改变的空间,促使孩子增强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性。方法2:“散漫”有度,要分场合 前面说过,期望舒服、无拘无束是人的共性,但是人又不能为所欲为,这是社会规则决定的,任何人也逃脱不掉社会规则的约束。不过人也不是上紧了的发条,总是一成不变,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想放松、不受约束,但这种愿望的实现要有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能给被人带来不利影响。对那些追求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的人,要看到其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是要慢慢转变的,不能走极端。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由散漫是要有度的,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在家里可以做,家长还可以理解,但在外面就必须要学会守规则。幼儿园有幼儿园的规则,学校有学校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遵守就要受惩罚,而且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的,会让同学们笑话的。同学一般对成绩好的孩子很佩服,但是学习好的同学如果只是自己得成绩好,上课却影响别的同学,同学们就会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这种不受约束的行为会拉大他与同学间的距离,也会失去同学的友谊。这种度也要给孩子设立出逐步改变的过程,要有一个过度地带,一旦心里会想着他人的时候,在家里的散漫行为也会有所改变的。 方法3:孩子散漫受罚,家长不包庇 改变孩子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的习惯,家长除了多和孩子谈心、交朋友、现身说法外,还有可能离不开惩罚。因为在一定的时候,特定的环境下,惩罚还是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的。只是要提醒那些疼爱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受到惩罚时,千万不要包庇,要让孩子体会自由散漫不受约束所带来的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比如,孩子因上课不顾课堂纪律,自己不向老师请假就上厕所,老师对其罚站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了批评,孩子可能会觉得没有面子,会和家长诉苦,反诉老师不让他上厕所,家长就不能盲目的顺着孩子的意图走。要摸清情况,分析孩子被惩罚的原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定警示作用的;如果家长只听孩子的,觉得老师太过分,在孩子目前数落老师的不是,也会让孩子产生轻视老师的心理,课堂上的自由散漫可能会变本加厉的。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受的惩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盲目包庇。当然,家长也不要觉得孩子太可气了,自己被老师找也特别丢面子,就又对孩子加重惩罚。这样做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让他更散漫自由,纠正的惩罚就起不到警示作用了。 方法4:发现闪光点,激励孩子转变 像张晨这样聪明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有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家长可以建议老师利用孩子这一点,给孩子次机会,当个学习小组长之类的职务,告诉他不仅自己成绩好,还要学会帮助其他的同学,要起到小组长的表率作用,在自习课要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解答同学的问题,还要管理班级的自习课的纪律。体验两三天后,家长可以问孩子的感受如何,一般他们都会觉得很累,认为很多同学都不肯听他的话,有的同学不服气等等,家长可以顺势引导,你就管这么一会儿都觉得累,老师要管理的是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呢,如果老师讲课时,每个同学都像他一样上课插嘴,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肯定就会象春节期间的庙会了,不但老师讲不下去,同学们也没法听讲的。这样的及时交谈,会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自己切实体会别人的难处,来思考自己的行为的对错,从而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都喜欢被表扬,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就要及时鼓励,是对孩子采取行为的强化,这种方法会使孩子慢慢来摆脱不良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