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无疆界

如题所述

  应该是全球化的意思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公认为它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但对这个大趋势有着不同的认识:赞同,反对和不承认。赞同的态度占绝大多数,并进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特征、机遇与挑战,对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的研究者有众多的看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归纳以下几种观点:

  1、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产业结构调整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它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不但是产业的整体转移,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不是在一国,而是在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交叉投资、企业兼并进行;再就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包括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量的增加。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很重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工作趋利弊害,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龙永图,1999)经济全球化,实际是以科技研究为动力,跨国公司的经营为载体,而在全球进行产业调整。

  3、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拓展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的过程,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认为市场经济规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观市场规则,主要由少数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国家的市场运行规则和跨国银行、跨国公司等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所制定或形成的制度安排或规则。另一种是宏观经济规则,它由WTO、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制定和形成的正式制度安排或规则。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进入国际市场或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都必须遵守这些市场经济规则。(郑通汉,1999)

  4、网络化论。经济全球化是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跨越各洲的网络所形成的世界模式,网络通过各种类型的流动和影响而互联。(约瑟夫·奈,2001年)

  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导致的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的融合。在“21世纪论坛”上,全球500名知名政要、学者、企业家纵论新经济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一致认为,因知识爆炸对全人类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经济全球化。以数码科技为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所创造的新经济,使整个世界都要遵守同一规则,在同一个市场配置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5、生产要素流动理论。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6、贸易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相当多的论文认为,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经济全球化最初的表现就是世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贸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

  7、资本全球化理论——以金融全球化为最主要标志。追求利润的本性使资本在全球寻觅获利的机会,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中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弗郎索瓦.沙奈,2001年)信息技术作为金融的新工具,而放松对金融资本流动的管制使金融全球化把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大量游资快速流动,每天的资本流动量在1.5万亿到2万亿美元。金融全球化史无前例地加强了货币资本构造资本增值运动的能力,在它的背后是种种生产领域创造的财富转移的机制,食利资本正是以此为生,所谓资本运动的G——G’形式。因而,资本全球化最直接地揭示了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本(金融)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社会化生产最高的表现形式,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德罗奈认为,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李其庆认为,它也产生着问题、危机,权益资本相对于实物资本具有越来越大的虚拟性,两者价值发生分离,投机泡沫就是从膨胀的名义货币资本的“肥皂泡沫”中产生的,而泡沫的破灭必然引发金融危机。此外,对外投资在获利驱使下,间接投资大大增加,投资的投机性大为增强,有研究表明“1985年以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投机特征。”

  8、全球发展多样性、发展过程论。欧洲议会于80年代后期召集多国的专家学者组成里斯本小组,集中研究全球化问题。《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现象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有些会在10到15年内消失或失去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方式,因此,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全球化。里斯本小组的专家认为,全球化涉及的是组成今天世界体系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各种联系上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含义在于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种相互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即必须是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而不仅仅在某些个别国家或地区之间,这种互相影响还必须达到较深的程度,它已从根本上制约、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

  9、全球生产社会化理论。还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对经济主体来说,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特定经济主体来说,社会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不断拓宽其活动范围,社会边界从国界走向洲界,走向全球。因此,经济主体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范围从国内推向全球,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分工、合作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即为经济全球化。(雷达、于春海,2001年)

  当代世界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存,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的对立。

  1、反对全球化本身。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来自弱势国家和民族,从传统文化、宗教上反对全球化;另一种力量来自西方,既得利益维护者的反对力量。反全球化运动造就的最大事件,是1999年11月数万人在西雅图的示威游行,抗议世贸组织最高级会议。反映了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构成反全球化的重要成分,一部分主要的社会基础。他们抗议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牺牲了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把一些问题归罪为全球化。全球化是有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不是由“经济全球化”而是由“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造成的。“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全球化在为很多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财富过分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某些国家被边缘化的后果。这些问题并非是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但却很容易使得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趋势,不是一个反字能阻挡的,对这种反全球化的行为和思想提出了异议,认为反全球化预示着新的来自欧美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复活,“如同19世纪末与20世纪上半叶的情况,经济民族主义是欧洲反全球化的典型产物。这次反全球化浪潮导致欧美国家出现程度不同的经济民族主义(危险征兆已经在美国布什当局强加钢铁201条款保护美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钢铁工业……表现出来)。

  另有一种意见对是否存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经济全球化有疑义。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的一种夸大的说法。有人对较长时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作比较,认为目前世界经济交融的程度大约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认为,即使在全球化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领域,也还“远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依然是由各民族国家经济作为主体的格局”。(裘元伦,1999年)全球化之“化”,既指已经被化的事实,也指一种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张志洲,2001年)

  二、历史上的全球化与当代的全球化

  全球化始于何时,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全球化有久远的历史,提出五次高潮论,三次高潮论。另一种则认为全球化“是90年代最新的全球趋势”。(侯若石,2000年)还有观点认为全球化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以早期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为标志。还有认为当代人类关注、争论的全球化是二战后,确切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社会现象,这个时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高科技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全球性问题凸显,跨国公司爆炸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全面而深入,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步入学术领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流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居多,就是说,在研究全球化时,即看到它的历史渊源,又将关注点定位于当代。

  有学者提出,不要拘泥于全球化的时续性,避免忽略全球化演进中质的差异,而提出两分法,即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全球化,以便准确地把握和认识全球化。(蔡拓,1999年)历史上的全球化时间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特点:其形式表现是人类交往活动在地域上拓展,从国内到国外,遍及世界各地。其内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特征是西方中心论或资本主义中心论。当代的全球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其特点:现代科技提供的人类交往手段真正打破了时空约束;全球化内容更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引人注目;反西方中心论;全球化现实和理论更注重全球意识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的开端可以追述到久远的年代。但对于一个有特定规定的新发展、新变化来说,应当既看到它的历史联系,把它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考察,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运行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发展、完善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有其发展的新质、内容。

  三、全球化的主观意识判断和进程客观认识

  1、从纯粹客观的角度评价全球化,它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所推动的进步的过程。这是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8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使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超国家的信息空间得到建立,极大地推动生产、贸易、金融、技术的全球范围发展。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全球化”的提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达到过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强有力促进金融、贸易和生产在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形成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以美国为主导,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强大优势。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市场化程度在全球得到最大范围发展,而这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的。市场经济适应了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市场经济的潮流推动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二是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三是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王林生,2000年)

  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国际经济出现三个重要动向,一个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个是跨国公司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是全球范围内进行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这三个重要动向,高度概括了全球化。(龙永图,1999年)

  2、从主观意识形态角度判断和推动全球化。认为不能只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来理解全球化,要认识到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仅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要使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秩序全球化。(吴易风,2002)

  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确存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之外提出了“第三种全球化”。美国国务院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并要承担其领导的作用。我国有的研究者从经济关系,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这个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来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资本扩张,具有表现形式、能力、作用范围的不同。(张松涛,2001)因此,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更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认为,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给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各种机构投机者带来了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会因此得到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这给发展中国家调控国内宏观经济、应对外部经济动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客观上存在着主客观两重性,其客观性就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由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现实的全球化又确实打上主观的烙印。在认识全球化的客观性时,避免陷入一种纯粹客观进程的天真,注意和警惕西方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识别全球化意识形态陷阱,坚持应对全球化的主动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3
经济全球化?
区域比较优势?
第2个回答  2008-07-14
经济全球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