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傣族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特点是“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将一种名为染饭花的花摘下洗净,将染饭花加水煮后弃花留水,将糯米放入黄色染饭花水中浸泡约4小时,使颜色入米心,然后将着色的糯米捞出放入甑子内生蒸至熟,然后倒入盆内反复搅拌。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 ”;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它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傣族独特的饮食结构,与当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契合,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点,这是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妇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一,从营养膳食的观点看,傣族菜肴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检举生活习俗 傣族分布在会理、盐边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族杂居。四川现约有 五千五百余人。 汉代称其先民为“掸”,唐代称“金齿”、“银齿”,明、清称“棘夷”或“摆 夷”。明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 木儿的叛乱。事平,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在盐边、米易、会理等地成为长官司、土 千户、土百户。以后均有不同原因迁徙而来者。1935年红军长征过金沙江皎平渡 , 傣族船支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尚存领主制残余。傣语属汉藏 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有招赘的风俗。男婚女嫁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跳“跌脚” 舞。男、女穿对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长裤,缠头。以农业为主。饮食文化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