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的姓氏起源?

请问卓氏的起缘,我姓卓,想找到卓氏的起源。

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姓氏源流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 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三:   ①、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名为氏。   ②、据《史记�6�1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1]   始祖:卓滑。 迁徙分布  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多此姓。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湖南卓氏   炎陵洋岐卓氏 明末自江西樟树镇迁霞阳乡红南洋岐村。   平江东乡徐家洞卓氏 始迁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 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广岳州营游击,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皇家台、杉枝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显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广东卓氏   潮汕卓氏——晋翁晋华兄弟元代落籍峡山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1279-1368)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峡山镇)。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分创惠来都东安(今惠来县惠城镇)。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峡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河溪镇)。 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000多人;潮阳区1700多人,分布,铜盂、河溪、海门、棉城等镇;潮南区5000多人,聚居峡山、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2000多人,分布棉湖、五经富等镇;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潮州湘桥区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庵埠镇;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黄岗等镇。 莆台卓氏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第,崇宁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方会、林豫、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进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道州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陈文龙、陈瓒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卓晚春,东峤渚林人,先引导林龙江放弃功名倡建“三一教”,后成为“三一教”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大甲)、桃园县(观音)、彰化县(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人口数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广西卓氏   藤县卓氏----藤县和平镇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平远县迁移到此。西河堂。 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   安徽卓氏   安徽地区卓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一、姓氏源流

卓(Zhuó)姓

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二、迁徙分布

(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 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