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孔曰成人,孟曰取义"的说法.

我只知道这句话是读书古人常用的一句话.谁知道真正的解释.谢谢了.

其意为文天祥以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及孟子提倡的舍身取义来面对死亡,体现其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从这段赞文中,不难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而开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侧重点。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在孔子看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抛弃了仁德,还怎么称君子?君子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与仁德同在的。因此孔子说杀身成仁。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放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因此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扩展资料:

元灭南宋后,文天祥宁死不降。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文天祥用自己的一生高度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成仁取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出处:据《宋史》记载,南宋文天祥就义后,在其衣带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那么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极至境界。我们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从这段赞文中,不难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而开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侧重点。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扩展资料

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 天祥 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 曰成仁, 孟 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郑若庸 《玉玦记·梦神》:“念修短荣枯皆已定,要成仁取义,鸿毛视死何轻。”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兴祖 以一官一邑,成仁取义,得力於义方之训深矣。”

姚雪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成仁取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8

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德;孟子说: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原句应当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问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孔子说:“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必须从上面作起,带动百姓效仿。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现在有成语:成仁取义,正是出自于此。

扩展资料

典故

元灭南宋后,文天祥宁死不降。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成仁取义

百度百科 舍生取义

百度百科 杀身成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意为文天祥以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及孟子提倡的舍身取义来面对死亡,体现其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3
全文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此所谓士所重在节矣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