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方言的起源。?

温州方言居全国最难懂方言之首。。有谁知道温州方言的起源啊。?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提出吴语的科学定义,从此瓯语被确认为吴语的一个分支。王力《中国语文概论》将其列为吴语温台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吴语分为六片,瓯语为吴语瓯江片。

温州话
瓯越在秦以前属“百越”(“于越”),主体为“东越族’‘“百越族”,说吴、越相通的古越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语”不能通言。却与今日的侗语、壮语、缅甸掸语、越南京语及泰国泰语同源。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迹。 古越语属于南岛语系或侗台语还有争议,因为两者关系也较密切,但根据地理分布和基因研究,越人更接近台湾的高山族(南岛语系台湾语族),而和侗台语的壮族、侗族差异较远。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温州话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土著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中原汉人移民大量增加,这些移民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改造,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如今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温州话和官话的相似度基本上是南方各种方言中最低的,和其他各个方言都差异巨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后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治吴,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楚治吴始于公元前249年,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的310年,共有560年的历史。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
  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王充在《论衡·自纪》中描述建武十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幢百人以上”,说明东汉初会稽教育已很发达,居民相当稠集。尤其在东吴西晋期间,郡县屡屡分析增置,说明人口在不断增加,方言区域在不断扩展,这表明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最初的华夏语影响。从此,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进入吴越。
  上古南方汉语只有楚语,原来不说汉语的吴越江南各地最初也是被楚国收服的,原始吴语也应由楚语分化。
  扬雄在《方言》中曾对各地方言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吴语中有十八九条词如:“晓、惮、过、篷、嬉、牡狗、篓”等都见于楚语,可见楚语在吴语尤其在南吴语的形成中应起过重要作用。吴语的形成除结合古越语底层外,汉语方面可能由楚与中原话两源融合而成(中原话主要来自晋室南迁),怪不得中原人说吴人“音楚”。唐《慧琳音义》合称“吴楚之音”。
  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如:“惮(dda22,发怒)、过(wu22,染病)、厾(pa42,抛弃)、嬉(sii33,游玩)、訾那(zii33 na213,怎么样)、��(la31 wu22,不修边幅,工作不认真)、晒谷坛、吃吃嬉嬉眙眙戏、牛拔过眙不着虱爬过密密掐”等最具温州方言特色的词都见于楚语。
  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这正反映了楚并越后对吴地的影响,这以后形成的江东方言,更是吴语的直接祖先。温州话中的较古老词语,大多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来源。江东方言是温州话中前、中古层次(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276-324)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作注,不时征引当时江东方言,从而为当时的早期吴语留下了一份可贵的记录。他的江东、江南方言词与今温州话相合的也有十余条,如:“隑、瓯、炀、浦”等。
  著名学者颜之推(531-590)在《音辞》篇还指出:“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这指的是鱼、虞二韵之别,表明北人鱼、虞相混而南人不混。南宋山阴人陆游《老学淹笔记》卷六:“吴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今温州话中,鱼韵字文读合口呼[y],白读开口呼[ei],齿音则只读开口呼。如:“许(那)hei、去kei、渠ɡei、猪zei、苎zzei、箸zzei、蛆cei(虫)、徐ssei(姓)、絮sei(天罗瓜絮)、鼠cei”等。
  江东方言在六朝时称为“吴语”,但性质跟今吴语不同,它应是吴语、江淮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江淮话显然是后代吴语官话化的产物,而闽语则保留更多的六朝“吴语”的特色。
  当时江东方言与今吴、闽二语都有关系。今吴、闽二语分化成这样巨大差异,一是因为当时在双重语制下有两种“吴语”,太湖周围的“吴”语受官话同化而成今吴语,再向南扩展,而古“吴”语则保留在浙南山区,更远的进一步分化为闽语、徽语。二是今闽语受到带有古南方官话性质的客赣语从西而来的影响,进一步转化、向客赣靠近,从而引起了吴闽方言的分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