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

如题所述

不断情根 难出轮回 众生的凡情是颠倒的,错误的,这是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的,佛菩萨怜泯我们。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必然要断了这颠倒的凡夫之情而将之转变成伟大的慈悲心,外熄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始可入道哦,情根难断。所以大部分都逃避这个问题,可以慢慢用禅修白骨观,念佛持咒增加定力慢慢转化,要明白的问清自己对此情欲是否能真正放得下,若真放下了,在那里修行都一样,若放不下那就老实念佛持咒慢慢熏习转化,种他生成佛之因了,现世感情方面,随缘了业就是了。不要强求。若是讲到爱情,那是世间事,本和佛法没有多大挂钩,佛法是出离三界证涅槃果,欲涅槃,必断此欲望。世俗多借用佛学名词来讲解爱情观,什么三世因果了,宿世前缘了。有缘无缘了。等等。本是想让众生不要执著,未想众生越执越深。世俗的爱情嘛,我的观点是,喜欢就追嘛。有缘分就会在一起,自己尽量争取。一切积极点。若实在无缘该放下要当下放下,不要让痛苦追随自己。把星云大师的佛教爱情观贴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学佛人要记住,佛菩萨永远不会遗弃每一位众生,多是众生自生障心,不愿佛菩萨救渡,是看就算地狱众生还有地藏菩萨救渡即知! 星云大师谈佛教的爱情观一般人对于这个,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等,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不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1
只言见性,不言男女关系。但得见性,男女关系,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禅宗有句话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前阵子看了《达摩大师血脉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我略微翻译一下:如果有人证见了自己的清净本心,了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那么不一定非要出家剃除胡须与头发,在家居士也是清静如佛的觉悟者。如果没有证见自己的本来觉性,即使出家剃除胡须与头发,又与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问说:在家居士有妻子,淫欲没有断除,凭什么得以成佛解脱?
达摩大师回答说:只看一个人是不是证见了本来觉性,不论他是否有淫欲的行为。众生只是因为不见性所以才有种种错认的妄想执着,但是只要见性了,就会自然明白,淫欲的妄想与这种行为,本来是空寂如同幻化。见性的人,淫欲不是通过修行去刻意断除,但也不会贪乐执着其中,即使还有残留的淫欲习气,也不会再成为恼害。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来清净的缘故。虽然好像暂时“安居”于这个五蕴和合而成的色身当中,但自性的本质远离于垢、净,尘世中的一切事相怎么染污得了呢。
从佛法缘起的角度来看,如开芒所摘录的经句:
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会合有别离,无常难得久;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是可以通过思维了知,谛信无疑的。
禅宗的观点可能与此有所不同,因为从自性、第一义谛出发,如达摩血脉论所说的内涵:不论一个修行人,他所做的事是善还是恶,是执着还是坦荡,只要他是见性了的、不是识心用事,那么就没有过疚、是如法的。
有点类似于《维摩经佛国品》上说的:“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着修行人了悟自性本来清静,那么这位修行人所处的居所、身体上的行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都自然清净没有染污了。
但血脉论中也有说到: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意即:虽然因果的“本质”是空性,但是只要我们显现在六道中成为生命的形式,那么因果的作用就不会断绝——所作的事情就会带来反作用力(业力)。除非我们处于“自性”中没有染着、如如不动,不然只要一动念有所染着,就会受到因果(行为的惯性)的报应作用。
只有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灵觉之性才能抵挡得住“潜意识惯性种子牵引的作用力”,因为灵觉之性本来清净了无一物如如不动的缘故。
回到题主的问题:佛教的禅宗对男女关系有何见解?
其实在一个清净禅者的眼里,世间的事情本来是怎样的,那便是怎样的,不管世事人情是善是恶,缘起如幻化,毕竟是无生。
或许我们向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想要什么答案,他们就会给予我们各自想要的答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2
您好,香港佛教周刊542期随笔禅话提及:所谓「修行人断淫念」这句话,不是单指「出家人」僧尼,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其中包括「优婆塞」(男)、「优婆夷」(女)「近事男」、「近事女」(受五戒的俗家人)。凡是信佛的人,依教奉行,遵守佛制,统称「修行人」。所谓「断除淫念」,为的是「根绝烦恼」罢了。在佛家看来,男女之间的爱情,或非男女之间的爱情,皆称之谓「染污爱」,不清净的、不纯洁的,这种「染污爱」是占有欲极强的,极端自私的,它是贪、瞋、痴三毒最集中的表现,许多、许多烦恼由此而起。这种「染污爱」是众生最为强烈的根性,佛家称之谓「欲界」,是以「淫欲」为根本,也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绵延生存的根本。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空间。因为有了人类生存,故有人间「生」、「老」、「病」、「死」、「荣」、「华」、「富」、「贵」、「苦」、「忧」、「哀」、「痛」……等等现象,这一切的一切皆来自本身「业识」所创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断的「造业」,不断的「受报」,形成了无尽期的轮回果报,包括了「生」与「死」的流转,这都系于「淫念」的根子!
第3个回答  2013-10-22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看破这份让人心痛的爱情

放下这份不该属于自己的

如做到以上两点 那么你就会“自在”了

听从上天给于你的安排 你终究会和自己的有缘人在一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