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总爱伸手打人,让人烦恼不已。有时强迫他做什么被打还好,可有时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却被他快速地一巴掌扇在脸上,真的很不爽!请问老师和家长们,有谁遇到过类似问题,可否赐教一二,本人将不甚感激!

一.打架事件发生后,家长的处理成难题

事实上,打人事件已经发生,不管父母如何总结教育,总会有偏差的地方。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打架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家孩子打架,其实和别人家孩子打架本质上是一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的冲突都不大,基本都是小打小闹。

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人的问题,既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教育孩子不要打人,又要公平处理问题,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总的来说,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家长们基本上持两种看法。

有些家长不提倡孩子使用暴力,但也不想让孩子任人欺负,“非常时候使用非常手段”,如果实在没有更好办的法,会默认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觉得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该打人,这不仅会伤及他人,对自我成长也没有好处。其实,在处理孩子打人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

二.2-4岁的孩子容易“打人”,出于何种心理?

1、 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动又主动的过程,一方面,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指引,才能练就基本的生存技能。

比如从断奶到学会自己吃饭,从坐学步车到学会自己走路,这些都是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教导。

可见,孩子成长初期,的确是父母安排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点,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时候,他们自我意识萌发。比起父母要求的,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本来只会慢吞吞走路的孩子,现在要学着跑了。

原本习惯拿勺子吃饭,现在想试着拿筷子。

原本听话的孩子,开始显露“叛逆”的一面。

表姐家的女儿今年三岁,平常只要是夏天,她都会给孩子穿上公主裙。今年孩子自己不愿意穿裙子,非要表姐买休闲裤。

表姐一开始似乎低估了孩子的决心,因为公主裙早就提前买好了,不穿很浪费。没想到,刚要给女儿穿裙子时,女儿大发脾气,一把揪住裙子,扔到了地上。

表姐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就脾气这么坏,长大了怎么办?于是就教训了女儿一顿。

谁知女儿非但没有听进去,还一边嚷嚷着说:“我就不穿”,对着表姐又踢又打。

小孩子的拳头虽然没什么力量,不过这头狂躁的小狮子还真不太容易摆平,最后是爸爸出动才“制止”了她。

体验过女儿的“暴力”倾向,以后表姐对孩子说话、做事也更加注意。不再随便勉强孩子,孩子也没有再做出类似的打人举动。

2、 模仿他人

孩子打人,很多时候纯粹是一时兴起。比如看到小狗在打架,觉得很有意思,便也想找个伙伴试试身手,这时候谁在身边呢?

妈妈在身边,那就和妈妈玩一下吧~一个回旋踢,踢中了妈妈的脚踝,妈妈疼得直抽气。这时候妈妈脸上表情已经不对,可孩子不知道,还对着妈妈笑。

孩子没挨妈妈一顿揍,已经很幸运。只是被关进了房间而已,没关系,晚饭时就可以被放出来。

其实孩子踢妈妈,主要是抱着试验的心态,并没有仇恨或生气的意思。

因为小狗相互打架逗乐了孩子,想要把这种快乐反馈到妈妈身上,可妈妈不仅体会不到还负了伤,这让孩子十分不解。

其实孩子做的仅仅是模仿他人而已,没有多余的心思,父母没必要介意。

3、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意思都不能表达清楚。

和父母交流时,如果语言不通,孩子很容易郁闷。孩子说的要求父母不理解,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上周,小碗带儿子去游乐场,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游乐项目不能玩,只能玩一些比较温和的项目,像旋转木马、碰碰车之类的。

旋转木马玩几分钟就结束了,当小碗还在观望可以玩什么的时候,儿子拖着她往过山车的方向走,边走嘴里还说着类似“打车”的词语。

小碗没听到,不过看儿子往这边走,似乎想坐山车。小碗知道儿子不能玩,还没到目的地,就拉着儿子往回走。

儿子死赖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没扛过小碗的力气,因为生气孩子边走边打小碗,嘴里还念叨着“打枪”。

这次小碗听清楚了,原来孩子不是想坐过山车,是想玩打气球的游戏。

小碗觉得这确实是自己的失误,不过已经离原来的地方很远了,再回去不太现实,还是等孩子气消后,再给他买冰激凌吧。

4、 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孩子有时会打一下妈妈的手臂,有时又会打一下爸爸的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孩子只是为了让父母注意到自己。

虽然这种行为没有恶意,不过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

5、 安全感受到威胁

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有人抢橡皮,孩子不肯,最后直接动起手来,一般孩子不会坐以待毙,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脚,谁也不是好欺负的人。

三.心理上的“打人行为”可分为两类

孩子打人,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异化”的。按照心理学上的分析来说,打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

所谓工具性攻击,是指目的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实质上却做出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孩子在吃热狗,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抢过来吃,孩子为了保护热狗,挥了另一个孩子一拳,这就叫工具性攻击行为。

敌意攻击,是做出带有目的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比如看到人家穿了新鞋子,觉得嫉妒,跑过去踩一脚,这就叫敌意攻击。

四.面对以上五种打人的情况,家长要针对性处理,解决方式不一样

1.前两种行为是“无意识”打人,父母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打人不对

如果孩子只是自我意识萌发打人,父母首先要学着尊重、理解孩子,孩子不爱做的事情,尽量不勉强。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打人不对,父母可以这样说:“不满意生气可以,不过动手就不对哦,下次想表达意见,可以说把重要的话重复三遍,这样妈妈就真的懂了。”

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不允许”这类绝对的话,这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2.第三种行为帮助孩子健全语言系统

如果是出于孩子表达能力不好出现的打人行为,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孩子通过打人传递情绪,要用有利、正确的语言发声。

3.第四、五种行为,父母要多给孩子爱和陪伴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就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不要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陪孩子的时间。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这样孩子内心才会充盈。

总之,当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打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打是一种能力。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同样用“打”教育孩子,这样才不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孩子打人,如果是正在进行,首先就是立刻坚决地制止。态度要坚定,握住孩子的手,带他离开“打人现场”。

等孩子情绪冷静下来以后,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件事情,帮助他解决问题。不要带着责备的情绪和孩子梳理事件,因为有可能孩子也不是故意打人的,只是因为他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自己控制不了行为。所以应该理解孩子,先和孩子有同理心,然后帮助他梳理问题所在,然后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

最后孩子冷静下来,孩子也找到问题所在,知道自己错了以后,提醒孩子和对方道歉。道歉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社会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友好。

比如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和我说,我家娃在幼儿园打了他的同桌,同桌都哭了。回到家以后,我就先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

我家娃说,是要放学的时候,大家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同桌一直动他,叫他不要动他,他不听,所以他就动手打他了。于是我就对他说:“他一直动你,你叫了他,他还动你,你很生气,对吗?”我娃点点头说,是。我再问他,“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不要动你呢?”于是他想了好几个办法。

我鼓励他以后就用那些非暴力的办法。最后我还是指出,打人是不对的,虽然是对方先挑起来的,但是对方还是被打疼哭了,所以最后我鼓励他第二天到幼儿园后同桌道歉。

第2个回答  2020-09-28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同时也迎来了逆反期,有些情况下表达能力受限孩子就会用行为来表现。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还是要多方面考虑,切忌用粗暴的方式去惩罚孩子。  

  首先,父母先来看看自己的家庭环境氛围,是否我们大人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孩子或是他人。其次,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里是否会经常出现打人的现象。

  因为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时候还会学影视剧、动画片的情节等,所以,先从身边过滤一下是否有一些影响因素存在,然后针对性做调整和改变。

  父母发现孩子这种行为时,先了解清楚事情过程,最好有些耐心也能听听孩子说的话,之后再给孩子讲明白应对方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有老人在帮着带孩子的话,也要同样应对一致,不要溺爱助长类似的行为。父母不要过于急躁,反而该多些日常生活的引导,比如有礼貌的说话、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等。

对于孩子的调皮,我们不能硬碰硬,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给孩子说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孩子是能够理解的!并且用这样的方法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内心充满阳光!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传播善良、积极、正面的事物、同理心,往往具备这几点的人到哪里都受人欢迎。人际关系非常好,不需要刻意维持。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花什么,他就是什么样!

画上去的是阳光快乐积极那必定收获一个活泼健康乐观的孩子!祝福每位妈妈都拥有健康活泼快的孩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孩子爱动手打人,这确实不是一种好的性格和习惯。心理学家通过对一组爱攻击人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在环境中模仿、学习。人类生活的环境可以说充满了暴力,大到战争,小到邻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经常性地责打孩子,这都成为他学习的内容,更何况还有电视上各式各样打斗剧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侠片,这也是他模仿的对象。(2)攻击行为可以达到某种目的。因为他知道通过攻击会达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过打人而让其他孩子服从于他,听他支配;通过攻击别人可以取得很多小朋友的敬畏。频频地使用攻击这种手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坏习惯。(3)挫折时的发泄。当他做某个事遇到大的失败,他的愤怒无处发泄时就会通过打人、骂人、强占别的孩子玩具等来平衡他的心境。(4)攻击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爱打人的孩子不会得到老师、同学,甚至包括父母的关心、注意,这时他的内心却需要这种感觉,他就会通过攻击别人来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斗狠的一面。这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其实跟他们的年龄及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在学龄前孩子乐于“以拳服人”。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这种“好勇斗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对这些孩子父母如果采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骂,有可能会使他的攻击性更为变本加厉,正确的做法是:(1)父母应当观察了解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产生攻击行为,然后否定他的攻击性。比如孩子以抢的方式获得的玩具,父母就应将抢来的玩具没收,并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以此减低他攻击行为的内心动机。(2)如果孩子天性喜欢攻击人,父母可适当让他学习一些安静、平和的游戏、运动,比如教孩子下棋、教孩子练毛笔字,如果有进步就应适度地肯定、赞扬,这样就可以转移他的兴趣,逐渐培养他有益的性格特征。(3)如果孩子是由于挫折而产生攻击行为,则应帮助孩子减少挫折感,这就要求父母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4)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可以身作则展示父母和邻居、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告诉孩子人生来应属于群体,群体需要协作而不是敌意,比如要让别人服你,动手动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聪明、友好、团结,同样也可让小朋友佩服你。上述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则一定要给他鼓励,增加他的信心,当然如果孩子百般劝说无效,父母就应对他进行处罚,肉体的处罚是应该尽量少用的,但其它方式比如物质处罚、让他一个人静坐思过等方式应该是有效的,不妨尝试一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31
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容易动手,别的孩子就不会动手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行为背后的一些原因
1.行为背后的情绪 :情绪就是行为背后的罪魁祸情绪就是行为背后的罪魁祸首,容易对动手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情绪,而且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
2.模仿行为:孩子具有本能的模仿能力,很多时候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没有看到自己或环境中,会影响到孩子的动手打人行为
3.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以自我为中心用打人来宣誓主权。
那我们家长要如何应对呢
一、首先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帮助孩子识别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觉
2.帮助孩子去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绪
3.帮助孩子构建情绪素养:接下来要怎么做,下一次遇到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二、应对模仿行为
减少生活中打手行为的出现出现的时候,及时对孩子进行认知上的教育,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来应对
三、应对自我的发展
尊重孩子的自我,引导孩子去看到他人的想法,反馈和感受
可以使用一些温和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探讨
如果您的家庭这杯孩子的情绪行为困扰欢迎大
如果您的家庭正为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欢迎大家关注张丽芳说儿童心理让我们学习如何和孩子轻松相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