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为何喜欢晚说话、少说话、说胡话?

如题所述

》,读罢,深以为然。然而许久以来,为何许多干部都不愿意“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而喜欢“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呢?愚以为个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现实原因。  我们的老祖宗向来主张“谨言慎行”,诸如“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沉默是金,缄默是银”“难得糊涂”之类的教诲,几乎成了人们步入社会后恪守的“警世恒言”。且不说历朝历代那些在朝廷上因为直谏冒犯龙颜而身陷囹圄的臣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反右斗争”,一下子就使多少喜欢“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的英才俊杰以言获罪、蹉跎半生!而“文革”中被戴上高帽、挂上牌子游街的,其中也不乏各单位喜于“早说话”、善于“多说话”、精于“说明白话”的“话”博士。“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则受损;“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则可明哲保身,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即使在言论已相当自由的今天,“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也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所恪守的信条。  在一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在一个新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在一个社会现象还难以看清的时候,在上级领导还没有表态的时候,你如果过早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打出了自己的旗帜,就要冒很大的风险。若后来的事物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结果,证明你所“言”极是,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若是所“言”被事实证明有误,那就会相当被动,不仅会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问责,甚至还有可能为此付出调离岗位、降级使用等沉重代价。  而如果“晚说话”,等到事情和问题都明朗起来再说话,等到上级的指示已经非常明确了再说话,就不会有失误及后来的一些麻烦。“晚说话”,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一个寒涝保收的好方法。  “少说话”的好处是,一,因为说的“少”,自然失误就少;二、对一些没有水平的“官混子”来说,“少说”可以掩饰他的无知,“少说”可以显得深沉,“少说”可以透出老练;三、“少说”必然就会少向他人暴露自己的观点,曾国藩的内经观念是:“让别人看透内心就是最大的失败”,所以,“少说”也是在“官场”中的一种自我保护。  至于“说糊涂话”,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有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左右逢源,如果说得大家都不知其所云,那就更是高手。其与“晚说话”和“少说话”相比,当是一种比较高的说话技巧,如不是混迹于“官场”多年的“老油子”,一般驾驭不了。当年的马寅初尽管已是著名的教授、北大的副校长,但是他就没有掌握“说糊涂话”的技巧,他把“节制人口”的观点说得太明白了,直说得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观点针锋相对,“说明白话”的结果,就是被罢官,多年赋闲。  现在的一些官员在这方面当然会做的多了,如果在座谈会上发现书记和市长的观点不合,其就会“说糊涂话”以从容对之,保管谁也不得罪,也许有人会责之以糊涂,“糊涂”就“糊涂”吧,难得糊涂嘛!如果所在单位里帮派林立,需要领导出面解决问题、主持公道时,我们的一些领导在会上也会以“说糊涂话”以应之,保险讲了半天你也弄不明白他的真实观点。  “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从对官员个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全身远害”“明哲保身”的作用,但是,从对事业的得失、利弊来看,它确实贻误了事业的发展的良机和问题解决的时机;从官员的岗位职责来看,它自行减少了宣传群众、发送群众、教育群众的应尽之责;从领导干部的修养上看,它玷污了共产党员坚持真理、正直坦白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