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缺失些什么

如题所述

? 瑞金市金都小学 刘素华 今天听了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平面图形的拼组》,生动的语言,活泼的画面,课件、学具等资料的齐备,让人不由得神往是一堂有趣的好课,但花样繁多的背后,我却看到了更多的缺失: 一、我们的数学味 数学味是数学课的本质特征,一堂课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和浮华上,不去凸显数学的本质的话,学生的所获所得会大为减少。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有把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别的图形的拼组,还有做风车的活动。但前者老师只让学生说出自己拼成了什么图形,没有让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拼,为什么拼成的是这个图形,从而把单纯的动手做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解决的研讨。关于做风车,老师也是手把手地说每一步怎么做,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做风车的过程,体会到可以由长方形得到正方形,再由正方形得到几个三角形这么一个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理解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学味的缺失,使数学课变成了一堂手工课。 二、我们的操作 操作是什么?仅仅是动手吗?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的确有动手折和拼组,但这些行为,是对教师操作的模仿,是靠机械记忆的拼图游戏,这样的操作无法很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淡化我们的教学主题,比如:教学中有个练习是熊猫拼图,在一张正方形纸上有个熊猫图,老师把它剪成了九块,把它弄乱,让学生再把它拼回原样。学生拼完,练习也就结束。在课堂上做这么一个拼图游戏,学生是操作了,但是,学生沟通了这个游戏和我们数学之间的联系吗?没有,老师这样处理,仅仅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如何在操作构建知识的问题,没有把操作当作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的一个方法和手段。 三、我们的目标 这节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但是,它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进行拼组,拼组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但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给了拼组,而让学生体会、理解平面图形的时间非常之少,这样的做法明显是只抓芝麻丢了西瓜,置教学目标于事外,这样目标的缺失,让我们的课堂浮华不实,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非常不理想。 四、我们的教学研究 要上出一堂好课不容易,但这并不代表不可以在教学设计处理上做得更好,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却看到这样的遗憾: (一)师:老师要变一个魔术,注意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老师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完后,老师又问:对折后重合在一起的两条边相等吗? 本来是一个多少好的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题材,就这样让师生的一问一答割裂成了“看图说话”,其实,就这个内容,老师完全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通过几个问题引入探究内容:正方形有几条边? 这四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猜一猜吗?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接着,让学生想办法验证。 最后,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发现。 (二)让学生用刚才老师折正方形的方法折长方形,发现相对的边长度是相等的,老师就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能看出对折后原来相对的边重合在一起了,所以知道他们是相等的,但突然出现一个专业的说法“长方形对边相等”,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教师很有必要对“对边”一词意思作一个释义,让学生理解。 没有教学的研究,就不会有教学细节的处理,也不会有教学设计的分析 和思考。老师巳经就这个教学内容进行过几次的试教,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觉得原因就是老师真正深入的研究不到位,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体现出教学什么,还要体现出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是只关注于自己的设计能不能流畅贯穿课堂,而不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失。 五、我们的教学思想 没有谁能徒手上出一堂好课,但这并不代表一定要有太多的声色光电,像《平面图形的拼组》这样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完全可以理解感知,怎么非得通过视频资料来演示呢?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很多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似乎没有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是一种进步,但非用不可的话,是不也体现出我们老师对多媒体作用和局限性理解上的一种缺失? 通过一堂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让目标达成?有没有办法让课堂更加简炼、生动、高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和要求来设计每一堂课,相信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