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武帝的一件事迹

如题所述

汉武帝

【基本介绍】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汉族,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政治表现】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潜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胁;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经济: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对外关系】
·发动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列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消灭了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后果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

【个人生活】
·家庭状况
陈皇后(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卫子夫),后亦被废黜。生刘据(戾太子)、卫长公主(当利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
李姬,生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刘旦(燕刺王)、刘胥(广陵厉王)。
李夫人, 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 生刘髆(昌邑哀王)。
尹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邢娙娥)
赵婕妤(勾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某氏,生夷安公主。

·晚年生活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遂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汉武帝(前156一前87),即刘彻。西汉皇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汉高祖的曾孙,公元前156年生于猗立殿,他7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时即皇帝位。尽管汉武帝即位时还很年轻,可是他很有一套治国的办法。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丞相、御史、郡守、诸侯王等人推荐贤良方正。诏令一下,各地推举了不少读书人,有100多人被选送到中央政府。汉武帝亲自策问他们的治国安邦之道。其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在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种主张恰好符合汉武帝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汉武帝大为称赞,丞相卫绾也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指出各地派来的贤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纵横家一派的,还有其这各派的,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各立一说,会把朝庭扰乱,应当一律不用。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卫绾的建议,只把公孙弘,庄助等几个儒家学派的留下,其余的人一律不加任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墨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上,也很敏锐和果断。他懂得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首先要提高生产,增强经济能力。他一方面稳定个体小农经济,宣布“重本轻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地主的兼并和不法行为加以限制。同时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先后修了引谓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渠道,这样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后的20年里,又实施了新财政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整理币制,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直接控制起来;废销各种杂劣铜钱,统一推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设立盐官和铁官。控制与经济命脉有关的大手工业和大商业。这些政策的实行,充裕了汉王朝的财政。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第2个回答  2013-10-14
一代英主 汉武大帝
时来运转做太子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他出生那年碰巧是景帝登基之年,所以他一出生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但因为母亲不是皇后,按照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汉武帝刘彻时来运转,最终如愿登上了皇位。
初登皇位 改革受阻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正式登上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主要来自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那时她做太后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侯都要到各自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他们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窦氏提倡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在汉初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力来扼制地方势力,由此形成了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皇帝有时还不如丞相的权力大。武帝即位后,利用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不通过战争削藩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还用派刺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和问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武帝的治国思想顺利地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的扼制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勘定边患,北击匈奴,开疆拓域
此后,汉武帝开始勘定边患、拓展疆域,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汉帝国。这件大功业,对中国的历史意义重大。
首先是南收两越。东越、南越是古代百越族的生活区。汉武帝时有南越、闽越和东海三个王国,都接受汉的封号。汉武帝时,朝鲜半岛中、北部也归入汉帝国疆域,汉朝影响东达日本,西通南夷。西南夷乃今川南、贵州、云南及甘肃边地,汉武帝派司马相如率使谕抚,后来相继都可行使直接统治。
再是通西域。为配合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秦朝西不过临洮,汉疆域扩展到西域,势力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直抵中亚以西。
北逐匈奴。北方匈奴一直是秦汉时代最大的边患。汉武帝即位后,经过长期谋划和准备,逐渐改“和亲”为大规模自卫反击,直至军事惩罚的战略策略。在完成了中央集权以后,派卫青等四路大军大规模出击,卫青一路取胜,打到龙城(今蒙古国境内)。后又派霍去病率万骑第五次大规模出击,在祁连山大获全胜。卫青、霍去病还各率五万骑兵第六次出击,深入漠北,直抵今俄境贝加尔湖,惩罚性打击了北方强敌。此后,匈奴无力南下。
汉武帝勘定边患,开拓疆域,被史学家们誉为“有功于吾国最大者”,汉代已形成明确的国家概念,汉武帝时已有汉统一的《舆地图》,这个地域统一的概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还使中华文化植被四方。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几个辅佐大臣后,他很快便去世了。汉武帝是汉朝诸帝中生命力最强、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汉武帝的陵墓为茂陵,在西安附近。
第3个回答  2013-10-14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第4个回答  2013-10-14
抗击匈奴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