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食神》,战胜的不是食神而是自己的童年

如题所述

咋一看电影名称很容易让人想起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食神》,以为是一部喜剧片,看完整部故事,应该划分为心灵治愈系。

整部影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个老街春风里饭馆的后厨,挑战食神父亲,战胜自己,走出童年阴影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并不是狗血的剧情,比如安保罗毫无铺垫的没有味觉,女友为了成为食神摇身一变成了老板的女人,试问这样的女人老板怎么会要。还有食神居然是天赐的父亲。电影毕竟是电影,编剧可以天马行空,脑洞大开。但最大的问题来自定位不清晰,肯定不能归为娱乐片,没有任何值得笑的地方。归为贺岁电影,整部情节只有结尾来了个大拜年。如果是武林争斗片,却又少了份激烈比赛的豪气。

故事老套,在这里就不多说,按照拆书帮的方法,通过这部电影能得到什么?这是想和大家讨论讨论的。

我觉得一部电影就是一种人生体验。主角天赐(谢霆锋饰)的父亲是个厨师,从小对他的教育就是批评,有一次切菜切破了手,严厉的父亲告诉他,没有当厨师的天赋。随后,父亲没有带他走,离开了他。这在年纪尚小的天赐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结,他始终认为他父亲抛弃了他,并且觉得他不够好。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批评对他的影响很大,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里。不是说不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方式,而是应该用恰当语言去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或者错的。看看成年后的天赐,不太爱说话,内向,这些性格的养成,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现实中有很多像天赐一样的严父,他们认为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殊不知他们仅有的那点教育知识不足以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人结婚后同样需要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在以前的学院教育中,没有教导自己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这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冰山理论,说的就是一个成年个体,他像一座冰山,他的外在行为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导致某种行为的产生,来自于水下的部分,包括情绪与选择、思想与信念、经历与选择。

为了证明自己,天赐和七叔学习厨艺,成长了一位身怀绝技的大厨。这也是来自童年的经历,因为父亲对他的判定,让他要证明自己,这又让我想到乐嘉在《本色》中提到的证明,我们成年后,有很多事情是为了证明,证明我们自己给我们的家人或者社会看,告诉社会我可以。包括我自己,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证明。

为了证明自己,天赐要挑战自己的父亲。通过安保罗的帮助,他和父亲站在了同一个擂台上。要告诉父亲,自己的生活理念,“食物是有温度的,厨师的最高境界是让人感觉到食物的温度,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心理治疗有种手段,就是通过催眠,让患者重新回到影响自己的那段情境里,引导患者在那段梦境里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从而彻底治愈患者的心病。

天赐站在擂台上和父亲比赛,其实是心灵救赎的过程,他亲自做了一碗面,为什么选择做面,还是来自童年的这段经历。父亲觉得他没有做饭的天赋,当时就是因为做面这件事。这件事深深的影响了天赐的人生。最后天赐做完面,把面递给父亲,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过程,他原谅了父亲离开自己二十年,也证明了自己在厨艺上的能力。

这里说一下葛优演的七叔,七叔是天赐的师傅。天赐后来的厨艺哲学来自于七叔对他的影响,七叔并非只是老街春风里的一个饭馆小老板,他更像一个得道的武林高手,确切的说更像一个隐者,大隐隐于世的隐者,他懂得生活的哲学,并且把自己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哲学传授给了天赐。从而影响了天赐对中国传统的美食的理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天赐成为春风里身怀绝技的大厨,并非来自于自己天赋异禀,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影响自己的师傅。葛大爷这次的扮相仙风道骨,真有大智慧之人的感觉。他在安慰天赐的时候说了一个自己云游的小故事,他遇见两个小和尚,小和尚自己做的馒头,虽然做的不好,但是他自己亲手做的。其实也是在告诉天赐,要相信自己,别人的评价只是别人的,还要自己看清自己。

人生有三宝,“见世面、交高人、读好书”,人的一生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是一件幸事。有句话说的好,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天赐遇到了七叔这样的人物。

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能够指引你,给你方向的人生导师,那么一定要珍惜感恩。

这部带着治愈疗伤意味的电影,多少还是能够获得一些人生启迪的。最后值得一说的是,这电影体现了的中西美食文化的冲突与比较,中国美食从来不缺乏创新。我们不一定要拿西方的价值观美食观来评断我们中国美食的优劣,西方价值观不是唯一的真理。无知者无畏,安保罗是因为不了解中国美食,才说出中国美食缺乏创新,如此肤浅的话,中国人也从来不是从表层上理解美食,天赐和保罗比赛时候做的叫花鸡,其实融合各种创新。

电影最后七叔的旁白,制作美食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吃出幸福的味道。也告诉了大家我们中国人的美食哲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