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羡慕的故宫工作,到底是什么体验?

如题所述

在故宫工作,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是不错的工作。

尤其是2016年,一部《我去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将这座600多年历史的故宫推向年轻人,去“去紫禁城上班”也成为年轻人的向往。 

毕业季校园招聘下,自己成了一枚故宫打工人——编外非正式人员。

这是一家文化外包公司,承接的是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的档案整理编辑项目。 

我参与的项目刚好是在故宫西华门的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未对外开放的清朝机密历史档案。

就这样,进宫了。

1,进宫绝非享福的开始

说实话,这份工作挺“苛刻”的,甚至让我有了二战高考的体验。 

因为在故宫里面上班,各项审核也比较谨慎:各种体检、办理居住证以及故宫的出入证等等。

入宫之前,还要集训2周时间,每天都要学习各种繁体字,熟悉竖版阅读,还要进行文言文翻译。不仅仅要拿出高考的劲头来学习,集训结束还要进行笔试,笔试通过才能正式进入故宫里面工作。

总之,一系列的繁琐流程下来,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以前觉得太繁琐,现在想来山河故里,草木一秋,历史的纸笔要交付在个人手中书写定篇章,又怎么可能不认真审核对待呢?

刚刚进入故宫工作的时候,除了兴奋之外,也有一丝犹疑害怕,总觉得故宫里阴森森的,尤其是冬天下班,天色阴沉的时候,更觉得恐怖。

毕竟清宫剧所描绘的这座皇城,并不是什么富丽繁华,更多的是人心险恶,各种冤死的亡魂,甚至有各种传说故宫午夜梦回会有枉死的鬼魂游荡,所以故宫晚上从无一人敢居住。 

尤其是,那不吉利的乌鸦成群的飞过,发出呜咽的声音,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清宫剧中那些乌鸦吃人的场景,瞬间汗毛倒立,感觉背后冷风阵阵,凉飕飕的。

后来听带我们的历史专业老师说,故宫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乌鸦,并不是用来“吃人”的。

早在清朝入关前,满族人民就有崇拜乌鸦的习俗,早已视它们为神鸟。据《满洲实录》记载:天上的仙女因为吃了乌鸦衔过来的果子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始祖。

不仅如此,还有好多故事也都是说乌鸦对满族人的帮助,所以在这座皇城中有非常多的乌鸦。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千万不要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影视作品给骗了。

只有把自己融入历史当中,才会发现真正的历史是那么的迷人。 

2,宫里的1001种死法

在故宫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确实是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我们当时整理的是辑清朝刑部档案,记录各种类型的杀人案件。说实话,别的没学会,倒是学会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杀人方式。

要问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历史资料,那必须有呀,而且那个案子非常的好玩、搞笑。

我们都知道有句谚语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是比喻只管自己的那一份,不管别人的事情。 

这句话一直被我们当成贬义,是用来批评别人自私的。 

那个案子好玩之处,就是多管闲事引来杀身之祸—— 

冬天下了大雪,一男子在未告知邻居的情况下,把邻居家门口的雪清理干净了,邻居因此不开心,就把男子杀死了…… 

原来,做好事也会引来杀身之祸。没想到,真实的历史是这么的“好玩有趣”。 

当然,除了能看各种珍贵的历史档案之外,这个工作也有严重的“职业病”,而且会非常影响生活。 

自从从事这份工作之后,几乎不看古装剧了,尤其是清宫剧,因为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看的时候总忍不住较真、纠错。

就比如说当年很火的《步步惊心》,里面提到了在九王夺嫡中雍正老四很有可能是更改了先帝的传位圣旨才上位的。 

但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真正的圣旨不仅仅是汉文写就,在圣旨的后面还会附上满文文书。一篇完整的圣旨是由2种文字组成的。 

而对于传位圣旨这样重要的大事,更不容草率;通常来说,会由汉文文书、满文文书、蒙文文书,三种语言共同组成。 

所以,想要更改圣旨简直比登天还难!

3,在断网和封闭种感受历史

整理档案的工作看似光鲜,实则是非常枯燥的。 

因为档案整理有自己的整理逻辑。

比如档案文种归类:有奏稿、题稿、存稿、行稿、簿册、印单、陪祀单等; 

档案内容涵盖宗室婚丧、官员升迁、恩赏旌表、刑罚诉讼、礼仪陵寝、公费俸粮、宗学教习等各个方面。 

不同的档案,在编辑的过程中要用特定的格式概述整个档案的信息。 

比如一份档案内容是恭亲王奕忻拜谢皇上中秋佳节赏赐的答谢致辞,最后档案编辑成的内容则是:为恭亲王奕忻中秋贺礼答谢事。 

虽然接触的各类档案很多,但都是未对外公布的机密档案,签署了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更多具体的内容。 

而且为了避免这些珍贵的资料泄漏,我们是全封闭式管理:  

每次上班前都要进行多重安全检查,自己手机等个人物品放到指定地点,换上特定的工作服;工作的电脑也是只有内部的局域网,不能和外界联系。

这份工作最开始的时候是新鲜的,但时间长了很考验人的耐心。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住,耐得住寂寞。

这份工作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历史中的具体细节。 

我们绝大多数人接触历史,无非是靠各种影视化的作品,这种稗官野史中记载的未必都是史实。

之所以会有编辑整理历史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不然,别人说屈原是他们国家的,我们只能随声附和、吃哑巴亏了。 

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份工作,为自己有这样一段职场经验感到骄傲,今生不悔打工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7

这个冬天,北京的雪比往年来得多,但时间总是不巧。2019年12月16日的那场大雪,和这次的雪,都下在周日晚上或周一,而周一故宫闭馆。

不能亲眼看到故宫雪景,大家难免遗憾。但幸好有“故宫摄影师”,通过镜头带我们共赏雪中的紫禁城。

张林,就是“故宫摄影师”之一,故宫官微发布的美照,很多都出自他手。

每一次知道北京将要下雪,张林的心情都有些复杂,一方面是跃跃欲试的激动,期待着自己能留下故宫更美的倩影;另一方面也有点隐隐的担忧,同样的景色拍了这么多次,这次怎样才能拍出新意?

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张林一大早就来到了宫里。7点半,张林拿着相机来到太和门广场,太和门依然紧闭。

很多人以为,周一闭馆,故宫的工作人员便可以独享故宫美景。而实际上,闭馆时太和门内的中轴线区域全部关闭,除非特别申请,工作人员也不能进入。而宫门重重,每一道门的钥匙都需要单独申请。为了拍照,张林提前向开放处提交了申请。

8点半,张林和另外几位摄影师跟着开放处同事来到太和门前。钥匙入锁孔,太和门被缓缓推开。雪中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一点点展现在张林眼前,“感觉脑子都放空了”。

张林2014年“入宫”,可看到雪中闭馆的故宫,这也才第三次。巧的是,这个冬天就有两次。不管是第几次,雪中静穆的紫禁城总有一种魔力,既让张林深感震撼,又令他的内心无比沉静。

有重要任务在身,张林没有时间去慢慢欣赏。他总想拍尽可能多的地点,又想每一个地点都拍尽可能多的角度,但时间有限。如果是正常开馆的日子,为了不让路面的积雪影响游客安全游览,工作人员一大早就会来清扫。哪怕是闭馆的周一,工作人员依然勤劳。张林必须争分夺秒。

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看到故宫雪景,张林还特意找了一名同事做“摄影助理”,拍到一半时,就让同事把其中一张相机储存卡跑步送回办公室。

一名“少年”在雪中的故宫奋力奔跑,手中紧握的,不是十万火急的密旨,而是储存卡。这场景,有种穿越时空的浪漫。

第2个回答  2022-11-09
1,进宫绝非享福的开始
说实话,这份工作挺“苛刻”的,甚至让我有了二战高考的体验。 

因为在故宫里面上班,各项审核也比较谨慎:各种体检、办理居住证以及故宫的出入证等等。

入宫之前,还要集训2周时间,每天都要学习各种繁体字,熟悉竖版阅读,还要进行文言文翻译。不仅仅要拿出高考的劲头来学习,集训结束还要进行笔试,笔试通过才能正式进入故宫里面工作。

总之,一系列的繁琐流程下来,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以前觉得太繁琐,现在想来山河故里,草木一秋,历史的纸笔要交付在个人手中书写定篇章,又怎么可能不认真审核对待呢?

刚刚进入故宫工作的时候,除了兴奋之外,也有一丝犹疑害怕,总觉得故宫里阴森森的,尤其是冬天下班,天色阴沉的时候,更觉得恐怖。

毕竟清宫剧所描绘的这座皇城,并不是什么富丽繁华,更多的是人心险恶,各种冤死的亡魂,甚至有各种传说故宫午夜梦回会有枉死的鬼魂游荡,所以故宫晚上从无一人敢居住。 

尤其是,那不吉利的乌鸦成群的飞过,发出呜咽的声音,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清宫剧中那些乌鸦吃人的场景,瞬间汗毛倒立,感觉背后冷风阵阵,凉飕飕的。

后来听带我们的历史专业老师说,故宫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乌鸦,并不是用来“吃人”的。

早在清朝入关前,满族人民就有崇拜乌鸦的习俗,早已视它们为神鸟。据《满洲实录》记载:天上的仙女因为吃了乌鸦衔过来的果子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始祖。

不仅如此,还有好多故事也都是说乌鸦对满族人的帮助,所以在这座皇城中有非常多的乌鸦。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千万不要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影视作品给骗了。

只有把自己融入历史当中,才会发现真正的历史是那么的迷人。 

2,宫里的1001种死法
在故宫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确实是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我们当时整理的是辑清朝刑部档案,记录各种类型的杀人案件。说实话,别的没学会,倒是学会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杀人方式。

要问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历史资料,那必须有呀,而且那个案子非常的好玩、搞笑。

我们都知道有句谚语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是比喻只管自己的那一份,不管别人的事情。 

这句话一直被我们当成贬义,是用来批评别人自私的。 

那个案子好玩之处,就是多管闲事引来杀身之祸—— 

冬天下了大雪,一男子在未告知邻居的情况下,把邻居家门口的雪清理干净了,邻居因此不开心,就把男子杀死了…… 

原来,做好事也会引来杀身之祸。没想到,真实的历史是这么的“好玩有趣”。 

当然,除了能看各种珍贵的历史档案之外,这个工作也有严重的“职业病”,而且会非常影响生活。 

自从从事这份工作之后,几乎不看古装剧了,尤其是清宫剧,因为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看的时候总忍不住较真、纠错。

就比如说当年很火的《步步惊心》,里面提到了在九王夺嫡中雍正老四很有可能是更改了先帝的传位圣旨才上位的。 

但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真正的圣旨不仅仅是汉文写就,在圣旨的后面还会附上满文文书。一篇完整的圣旨是由2种文字组成的。 

而对于传位圣旨这样重要的大事,更不容草率;通常来说,会由汉文文书、满文文书、蒙文文书,三种语言共同组成。 

所以,想要更改圣旨简直比登天还难!

3,在断网和封闭种感受历史
整理档案的工作看似光鲜,实则是非常枯燥的。 

因为档案整理有自己的整理逻辑。

比如档案文种归类:有奏稿、题稿、存稿、行稿、簿册、印单、陪祀单等; 

档案内容涵盖宗室婚丧、官员升迁、恩赏旌表、刑罚诉讼、礼仪陵寝、公费俸粮、宗学教习等各个方面。 

不同的档案,在编辑的过程中要用特定的格式概述整个档案的信息。 

比如一份档案内容是恭亲王奕忻拜谢皇上中秋佳节赏赐的答谢致辞,最后档案编辑成的内容则是:为恭亲王奕忻中秋贺礼答谢事。 

虽然接触的各类档案很多,但都是未对外公布的机密档案,签署了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更多具体的内容。 

而且为了避免这些珍贵的资料泄漏,我们是全封闭式管理: 

每次上班前都要进行多重安全检查,自己手机等个人物品放到指定地点,换上特定的工作服;工作的电脑也是只有内部的局域网,不能和外界联系。
第3个回答  2022-11-11

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对文物保护背后的工作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也成为我的梦想。然而随着故宫文创热度持续走高,太多像我一样的“路人粉”想进入故宫了,加上我既不是艺术类专业和考古类专业这些专业对口的人才,也不是计算机类这样能在当今时代发挥一技之长的,更不是京内生源没有北京户口,进故宫工作真的好难啊!每年对于京外生源和一般性专业,故宫招聘岗位的竞争比大概是几百比1吧,自身是985硕士,而且非常优秀才有可能,,,,,我太菜了在非业务部门,很忙,也充实。午休一个多小时,吃饭另加随意去各个宫里看看展览。办公室是以前太监或者宫女之类下人住的房子。没游人的时候觉得紫禁城更加壮美,附一张下班时照的神武门。

第4个回答  2022-11-19


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一共住过24位皇帝。对于普通人来说,故宫充满了神秘感,那么在故宫里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1、文物
根据报道,截至2016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数约为186万件。而且这些文物多数为皇帝所用的器物,无一不巧夺天工。


初入故宫工作,最难以抑制的想法就是某件文物拿出去能值多少钱。不过故宫保安特别多,理论上非业务部门是不能接触文物的,所以只限于想象而已。


就算有机会接触文物,也不是多么爽的事,必须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文物的安全大于天,想象中的在文物堆里随便赏玩的场景是不可能有的。
2、清静


习惯了俗世的喧嚣,踏入宫门之后的静谧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没想到那高高的宫墙隔音效果如此的好,似乎进入了另一方天地,这大概就是皇宫该有的样子吧。
3、加班


在故宫工作会不会很忙,是不是要经常加班呢?

一般的岗位是不会加班的,也不允许加班,到了下午5点就开始清场了,不走都不行。
不过对于院办来说,加班是常事。院办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事无巨细基本都要过问,加班是再正常不过,据说曾有秘书一个月都不能回家的经历。


如果遇到有展览,业务部门和开放部门会特别的忙,加班到半夜也是常事。
4、故宫工资高吗
故宫其实也是开放招聘的,研究类型的部门门槛比较高,一般都是博士起步;普通岗位,要求本科、研究生的都有。

故宫的工资没有想象的高,一般刚毕业的能拿6-8k,再低的4K也有。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个水平在北京的核心地区是无法生存的,房租都不够,所以能进去的一般都是老北京。

而且也没什么前景,上升的空间小,就像是另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故宫属于事业编制,老式的单位,在里面呆久了,出来就会很不适应,挤个电梯都觉得新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