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布施,行的是阴德还是阳德?

如题所述

积阴德,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对于阴德的意义,果真很清楚吗?
《道德经》我已经看了一段时间,深感于国学之精粹,先人之智慧,用简短的文字却能道出精辟的哲学义理,玄之又玄。
《道德经》中的前半部分道经,我查阅资料,也是一知半解而过。德经缺渣,前两句便让我爱不释口。
道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德理解为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链态事,是为人处世的世界观方法论。道尊无名,德重无为,道言有无,德言上下,故有上德和下德。
上德谓上古圣人,上德无心于德,不表现在外在的德,不求报,德出无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功成事遂,反而能美名远扬,成就其德。下德之德,德出有心,有责报之心,矜功恃为,讲求回报,这种德不是真正的德。
我想,这便是通俗的阴德和阳德吧。阴德,暗中做好事,行善出于至诚,随缘自然而为,而非为做善事而做善事。阳德,做好事让人知道,带着功利之心去做善事,真实目的在于回报。回报什么,可能是别人的夸奖,自己的津津自喜,可能是要求别人的钱财报酬,可能是要求别人的锦旗感谢,扩大自己的声名。虽然无伤大雅,但福报小于阴德。
一朋友校园丢了包,包里有重要的证件和银行卡,后来有人找到我朋友,说他捡到了,但是有个要求,就是要去学校广播这个事,为什么呢,目的于最后的综测可以加分,就是意在奖学金。这不就是要回报吗?
《淮南子·人间训》"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说的就是行阴德的人一定会有好的报应,会获得显著的名声。
这也让我想到了《金刚经》中的几句话。瞬觉二者殊途同归。何谓无所住?住的意思是留恋、停住。不应在这个色身上停留,不应在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过分贪恋,凡事有度。而生其心,生的是清净心,不执着的心,执着了,那就是住。
(其实很多人会疑惑,难道不该执着一件事吗, 若不执着不坚持怎么可能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想,怎么可能会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不错,做某件事当然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只有量变才能到达质变,但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奋斗,而是不要过分贪著名利金钱情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尽力了,就不要总想着它,想着会不会成功,尽自己的力做到最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就只需要等待。失败,也要较快从低落中走出来,学会放下,执着才有意义。有点离题哈)
不住相布施,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做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不为功利,不为名声。不停留在色相,不停留在所有表相上。虽然离了众生就无法布施,但也不能执着六尘,好事之后,当了无牵挂,正如《心经》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万事万物因缘合而生,因缘散而伏唤悄灭,所以不执着施者、受者、所施物,才是真正的不住,非身不住,而是心不住。这不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吗!此才真福德,而非功德矣!
不禁感叹外来传入的佛学和本土的道学有这惊人的相通,也真真正正的是在传授为人处事之法,妙哉!对于《道德经》和佛法,我都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只是把它们作为修身养性的手册,期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道德经》第七章有云,
天地所以长久,因为它不为了自己的生而生。因此圣人置身于人后,舍己为人,反而能流传千古,成就其自身,因为无私,而成其私。正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几于道。
而事实就是有一些人怀着不好的意图做好事,妄想回报,狮子大开口,这不是真的在做好事,亦非善业。就是有血缘关系的子女也会出现不尽孝道的,还会在父母面前数自己做的好事以争父母的钱财。但世界又是阴阳平衡,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践行着善良,演绎慈悲,发生着一幕幕感人事迹,不住相布施!
多积阴德,福德甚多!
还是个了解些皮毛的丫头,只是折服于文化的精深,忍不住写下来。实在是没有能力给出见解,我无非是文字的搬运工罢了。还望学识之人不吝赐教!
在这里,想感谢一个人,一个写得一手好字喜欢国学又对佛学很感兴趣的会耍双截棍会吉他的帅气男生。我都差点不记得他的真名了,因为他的网名更让我心动,恋空,我曾经问他,为什么叫恋空,他说来自于一部电影,但空也是表示他的一种信念和追求。随缘不攀缘,在一个群里,他加了我好友,把我带进了传统文化,才让我也有了好奇心去看老子和佛学,然后发生了后来的很多事。一日,他给我分享了一首纯音乐,《云水禅心》,非常空谷幽灵,让人心无杂念,顿生宁静,算是佛教音乐吧。他说,跟我名字挺像的,是吧,名云水,但没有去禅心,或许慢慢的,会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