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凶险和泥泞的沼泽中 解读

如题所述

从凶险和泥泞的沼泽中解读如下:

抄茨维塔耶娃,就不得不抄曼德尔施塔姆,在我看来,这两位不但曾经有过感情的纠葛,还可以被并称为俄罗斯诗歌白银时代的天才双星,从诗歌才能上,是同辈白银诗人难以企及的(仅代表个人好恶)。

曼德尔施塔姆比茨维塔耶娃大一岁,生于1891年,比茨维塔耶娃早亡三年,于1938年死于俄罗斯远东的流放营中。他此时已经精神错乱,流放营给出的死因是“心力衰竭”。两位天才同样有着悲惨的命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悲剧似乎都不可避免。

曼德尔施塔姆出生于华沙,后来随家人迁居到圣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商人,母亲是音乐教师,家境殷实且富有艺术气息,曼德尔施塔姆年轻时就开始漫游欧洲各国,求学与旅行,也在此时开始写诗。

俄罗斯诗歌有两个群星璀璨的巅峰时期,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初,以普希金、莱蒙托夫为代表,被称为“黄金时代”,而另一个巅峰则是在二十世纪初,被称为“白银时代”。这些诗人又以时间顺序分为三个派系: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曼德尔施塔姆就是阿克梅主义(又称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阿克梅来自希腊文,是顶峰、最高级的意思,他们拒绝用象征主义的隐喻,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曼德尔施塔姆本来就是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又恰逢生活在斯大林时代,为艺术而献身,不做修饰地进行表达,注定会惹祸上身,1933年,他写了对于斯大林的讽刺诗,最终让他难免牢狱之灾,并最终死于流放地。

这首《从凶险和泥泞的沼泽中》写于1910年,作者19岁之时,收集在他的第一本诗集《石头》之中。这首诗在国内有多个译本,杨子翻作《我成长,芦苇般沙沙作响》,黄灿然翻作《我在邪恶多泥的池塘中长大》,王家新翻作《像一支沙沙响的芦苇》,前三个版本都已出版,但还是最喜欢这个没有出版的版本《从凶险和泥泞的沼泽中》。

虽然不懂俄文,但仅从题目的翻法,晴朗李寒的版本就要比“邪恶多泥的池塘”令人舒服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