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款产品实例分析如何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之活跃指标

如题所述

用户激励体系的构建一般是围绕“带来新事物、激活新事物、留住新事物、实现新事物”这四个指标来进行的。其中,推动用户完成核心的“套现”业务指标是整个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系建设的意义所在。本文将对设计的用户激励体系进行分析,解读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三个金融产品更深层次的设计原理。

后面会输出围绕其他三个指标的分析。

活跃指标可以分为运营和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活跃指标通常是构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用户养成习惯的一种方式。永远不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支付宝提供“获取积分”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每日登录支付宝获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积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要求用户只为兑换而领取。

按照支付宝的规则,积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店铺支付的积分和鲜花支付的积分。

入住点:

用户登录后,会收到相应的积分。支付宝首日签到积分值设置为1分,之后连续签到增加自然数,设置每天7分的上限。

在商店支付和接收积分,在花园支付和接收积分:

用户消费或投资后,产生积分。随机分配点数。积分默认不放入用户的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则概述;

从签到积分1、连续日签到1、日最高积分7的设计来看,支付宝并没有太多的激励机制来引导用户参与这个环节。因为常见的签到积分设计会考虑到起始值是从一个较大的值开始的,这样用户会有一种积分积累很快的心理错觉。

一般产品的持续签到都是不定期的梯度奖励,甚至持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鼓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的设计,可以理解为这和支付宝设计“签到”功能的初衷有关。

支付宝每日签到功能的初衷是始终围绕核心业务,即店铺支付的积分和花呗支付的积分。

支付宝用户支付的积分的获取,是为了让用户需要主动“点击领取”而设计的,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要获得这些积分,每天都要登录领取。用户可以在收到付款和支付积分时登录以获得积分。如果当天没有账单支付或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登录获得奖励积分。

在一级入口,支付宝通过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分待收”。这种触发提示设计不同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是支付宝考虑到一直使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疲劳。

第二个入口,用了“待收”这个词。在最终的登陆页面,你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满”积分等待用户来领取,在底部签到,明确告诉用户,积分可以兑换种类繁多的其他商品。

看这里,是不是有一种兴奋,迫不及待的想拿起来?当用户“点击接收”时,日常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日常签到就实现了。

设计框架中的点,类似于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棵果实累累的树,激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通过“点击领取”的低门槛动作,用户可以将所有积分收入囊中,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不仅如此,当用户拿起它时,用户的积分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获得快感。

可以清楚的看到,即使是签到这样的一小步,支付宝也是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成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多种方式,尽力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天签到的习惯,提高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还提高了商业活跃度指数,实现了活跃用户和商业变现的双赢。

“可用分”的另一面,还有“绩点”。等级更直接,是为核心业务设计的。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通过“积分领取”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用于兑换、领取和消费,不能用于其他用途。而且我们知道,当一个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制度,等级就要升级,等级一般是按照积分数来计算的。在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是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是“无需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理财”获得积分。目前在蚂蚁金服,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分。

但这并不是1元等于1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也因为难度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级别。蚂蚁会员分为公众会员、黄金会员、白金会员、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之所以不将“可用积分”纳入会员等级升级,是因为会员等级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这样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因为会员级别背后往往有相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积分背后的价值起着关键作用。

积分和货币价值很像,设计得不好,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平衡供需。

同时,支付宝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这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的设计和开发,即“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愿意参与,是因为在构建用户激励体系上,支付宝在“积分累积”的设计上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的“积分消费”上,将积分转化为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提高“活跃”指数,是一套积分体系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表现形式为: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_,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_。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_”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_,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_”,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 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_,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 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 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_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相关问答:产品质量法案例分析

甲公司以其主观上没过错来抗辩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根据《产品质量法》、《侵权责任法》对产品责任的规定,生产者对生产的产品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不管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主观上是否知道存在缺陷,只有要缺陷并对消费者造成损害了,就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除非生产者能证明所生产的产品有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三种免责事由,那就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至于乙的主张,你的陈述中没有写出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观点。但如果乙是销售者的话,其销售的产品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话,跟生产者一样,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销售者赔偿后,如果是生产者的原因导致产品存在缺陷的,销售者可以向生产者追偿。 相关法条: 《产品质量法》 第四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第四十二条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侵权责任法》: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二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