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于成龙?

如题所述

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于成龙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

直到四十五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扩展资料:

1、科考教育

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

对教育的重视还表现于他在各地兴办学校上。即使是像罗城那样条件困难的地区,他也很快办起学堂,并鼓励瑶、壮子弟入学。他多以倡导地方绅仕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

2、生活简朴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1

《于成龙》是2017年播出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剧以史实为依托,以于成龙的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一心为民,刚正不阿的一系列故事,由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等人主演,在中央一套播出。

    《于成龙》的剧情

    《于成龙》的剧情主要就是讲述作为廉吏能臣的于成龙在为官的二十三年中,跨越广西、直隶、福建、两江等地方,一直坚持着为百姓做主,勤政爱民、刻苦廉洁,从小小知县,成为封疆大吏,国之栋梁,深受君王的敬重和百姓的爱戴的故事。电视剧没有太多戏剧化这个人物与具体剧情,走的路线更偏向于正剧。

    《于成龙》的人物设定

    《于成龙》中对于各个人物的设定都是结合史实加以编撰的,因为要突出各方性格特点,所以可能看起来好人过于好,坏人过于坏,过于强调以人为本、忠义廉孝的主旋律,但这并不影响观剧体验。就像剧中的于成龙,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但也会急于求成,固执的想把事情解决好,可能有人认为剧中他只是靠着师爷的决策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但别忘了,如果不是他自身品质足够优秀,又怎么能吸引来有才能的人甘愿为他所用呢。剧中的人物大多有着鲜明的角色特点,这也更容易让观者喜欢他们,像是一直陪在于成龙身边的智囊周瑞和,虽然有时候和于成龙互怼,但关键时刻又一心为他出谋划策,很难让人讨厌起来。

    《于成龙》的演员

    《于成龙》的演员团队中并没有看到小鲜肉,反而是清一色的实力派和老戏骨,要知道,在如今这个追星成狂的时代,没有流量明星就相当于自动放弃了一部分市场,但因为想要拍出一部合格的《于成龙》,导演选择了以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等人为主演的实力派阵容,所拍出来的结果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成泰燊在剧中饰演刚正不阿、清廉为官的主角于成龙,成泰燊本不是科班出身,在意外主演了一部话剧之后,开始正规学习,走上了演艺道路。因《世界》成名,出演过多部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是名副其实的老戏骨。在《于成龙》中用坚毅的眼神、深厚的台词功底完美的诠释了一身铁骨两袖清风的清官于成龙。在一场私开皇家粮仓赈救灾民的戏份中,他将拿起钥匙,缓慢却又坚定的走向粮仓大门,毫无犹豫的眼神,将那个一心为民的于成龙刻画的入木三分。除了成泰燊,还有王雅捷扮演的知书达理却命运坎坷的石玉兰、巫刚扮演的与于成龙既是冤家又是好友的周瑞和、修庆扮演的于成龙发小柳晋阳等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角色依次出现在电视剧中,为电视剧增彩。

    《于成龙》中展现的不仅是他这个人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凸显那个时代的清明,只有在清明盛世才能有这样能做事的清官出现,否则即使出现大抵结局也不会太好。总的来说,《于成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剧

第2个回答  2019-03-23

于成龙从污浊官场脱颖而出,成为洁白一身的清官还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从剧本的编剧及导演的意图可以看出,清官于成龙首先得益于是康熙新政,年少康熙清洁无邪,一腔正气,他励精图治,对官场的一贯要求,使得下面的亲王、督抚只能不自愿的依附他的旨意;其次,下面的知府、巡抚和总督和亲王为自己的政绩,也认可于成龙施政后的人丁兴旺,百业复苏。

在武昌知府任上,原知县滥捕无辜,群众对抗府衙的事态严重,于成龙坚决依“剿抚”为方针,坚决认定大部分从匪是被裹挟的农民、猎户,告示回家务农狩猎,不予追究。对动摇不定的“匪首”刘君孚坚持招抚为主不动摇,最后,化解了冲突,平定了动乱,恢复了社会的良好生态;对黄州遭遇匪徒破城关键时刻,又身先士卒机智带领乡勇及假扮士兵奋战,击退匪徒,擒拿匪首及匪徒,当场亲自砍杀匪首。

于成龙的一生清明廉洁,响应国家的号召,多次参加剿匪,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

第3个回答  2019-03-24

于成龙何许人也?他是山西永宁来堡村人,明崇祯十二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45岁方出仕为官,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政绩赫赫,继而一路升迁,由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一直升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三获“卓异”。于成龙为官以廉能著称,被主管上司主动举荐,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号“清端”。于成龙不畏艰险治理边地,不惧凶险治安缉盗,不阿权贵为老百姓说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兼署两巡抚任上,终年68岁。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像祭祀。康熙帝闻讯后,说:“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清史列传·于成龙传》)

电视剧《于成龙》,从于成龙出仕前夕反抗满洲旗兵圈地讲起,以历史正剧加艺术表现的形式,展现出于成龙如何心怀修齐治平的豪情壮志,经历九死一生,成为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清廉淡泊、莅事忠勤的为官风范、“吏者之师”。

电视剧以顺治末年,权臣鳌拜侄儿、八旗恶吏喀尔齐在朝廷禁止圈地的情势下,擅自圈占山西永宁州来堡、川口等村庄上千亩肥沃的河滩耕地,使当地百姓顷刻间家园尽失,只得流落寺院,暂避祸端。死里逃生的于成龙,为营救被喀尔齐拘禁的岳丈邢济堂而身陷囹圄。在狱中,于成龙联手坚决反对圈地遭喀尔齐拘禁的永宁州同周瑞和,共同策划了举报喀尔齐的计谋,通过邢济堂赴京师,借学生陈廷敬之手,将万民折呈递御前。康熙帝力排众议,降旨将喀尔齐正法示众。

虽然电视剧的开场,以艺术性的虚构掩映历史的真实,在微观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格局中,将原本英雄般坚忍的于成龙,安排成勇士般横空出世。当时是顺治十八年,世祖于正月死于痘症,而继立的康熙帝还是不谙世事的六龄幼主。陈廷敬为山西晋城人,为顺治丁酉举人,并非与于成龙师出同门,但为了给剧情发展埋下伏笔,被以“顺治丁酉进士”勒于石上。顺治元年,摄政睿亲王三次下令圈地,但四年后停止大规模圈地,至顺治亲政后,圈地、换地只是零碎的,并未出现像电视剧渲染的屠村式圈地。后来,也曾出现过八旗兵疯狂圈地,那是到了康熙四年鳌拜开始擅权之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对激化的矛盾处理,尤其在局部满汉对抗的间隙,更能凸显于成龙处事果敢、不惧强权、心怀百姓的高洁品性。

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今人树立典范和榜样,更是对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最根本的传承,对中华审美风范最基本的依循。他刚正直率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品行操守,都通过电视剧《于成龙》感染更多的观众。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抱负,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电视剧融读书与做官一体,突出书生报国的远大理想。同时,抓住于成龙辗转多个地区、多个岗位,人越来越老,官越做越大,但时刻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申冤情,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接地气。电视剧《于成龙》具有极强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真正呈现出“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绝代风华,为广大观众带来内心的涤荡与震撼。

第4个回答  2019-03-24

实话实话,是一部及格的历史剧。但是我个人认为槽点确实蛮多的。

第一,这台词太罗嗦了!太罗嗦了!太罗嗦了!简直和当年《西游记后传》的动作重复异曲同工!一个意思的话翻过去转过来说了无数遍,和琼瑶阿姨有一拼。

第二,本剧最大的短板,就在于它缺乏对制度的反省。有倒是有,但也仅仅停留在迁海令在执行时该不该一刀切、权臣枉法和胥吏弄权这样的表面上。这部剧,没有、也不敢,把审视的目光往更深的层面上收束。

但是也不得不说,还是有很用心的一面。比如编剧在于成龙的成长环境和他身边的人上花费了大量笔墨,除了突出于成龙个人的清廉和干练,也表现了团队的重要性。

于成龙这个中心人物被勾勒地非常立体,另一方面,于成龙又非无所不能,他的成功是众人帮助的结果。本剧在主角光环和客观规律之间,协调地很好。

坏和好的部分都有,但是最终感受所以看个人观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