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有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这个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因为《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
《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来共同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的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句子出自《论语.述而篇》,自出世起,就一直不断流传颂扬,千百年来,人们已经默认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断句模式,谁都觉得没毛病,可是近年来,它又出现了新解,被人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只是标点符号的改变,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标点一动,句意全改。
一、旧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的事。这个解法似乎在大家的心里根深蒂固,我们的教科书《中国教育史》也解释为这样,所以我们思维定性了,觉得书本就都是对的。大家都晓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偏重社会人事,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从来都不相信鬼神之说,一直对盛行的怪力乱神的说法一直抱有排斥的态度。但是他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是坚定的理性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鬼神之说,要远离这些事,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完全可以行的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有一部分人说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孔子对鬼神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冲撞了他们,要有所保留的态度看这些事。不语怪力乱神,不是不说的意思,似乎这个句子又有了争议性。
二、新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光明日报》曾发表了徐振贵教授《“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认为《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一章“子不语怪力乱神”应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这个解法与前面的两章及后面的一章连在一起理解,把“子不语怪力乱神”仅仅当作对孔子说话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说的通。如果翻译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上下文直接对不上。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说话情景的描述似乎合适的多。这一说法一出现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三、我们该怎样对待
其实我一直是持旧解的,因为课本上这样说,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这样说,我也一直觉得这样的断句和意思都是正确的,直到某一天看到了网上的新解,惊掉了我的下巴,毕竟似乎从哪方面,怎么看,它都感觉是对的。当你一直深信坚持的某个东西有一天被人全盘推翻,这感觉还是蛮刺激的,况且它还是如此的无懈可击。但是我想说,无论哪一种,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旧的东西被推翻,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理性地对待这个信息时代。
这是比较大的文化问题。所以稍作讨论。以下本人独家研究发布(概要)。
本尊研究国学,从什么时候?不暴露年龄哈。只说,为国人先(指超出前人意境)。
孔子没敢接触鬼神(怪力乱神)。儒家八目:格、至、诚、正,修、齐、治、平。
孔子到什么境界?做到一二了吗?格物致知?远未达到。古往今来,谁敢妄言?
儒家到第三等【君子】以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自知也。君子自慊!
道家接触、研习鬼神。但是修为够了吗?修炼到家了吗?很多人,修道成为什么样?
佛家等次修行、佛力加持!知道所谓道家所修,外道。就是鬼神。在佛教归类六道。
具体这个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说这句话道理多深刻,其实很浅显。
1、客观而言,孔子当时之社会地位、阶层,不高。
关键是,孔丘之其人:性格、人望、境界、思想水平,
都是不足以领袖群伦。不论是老孔有机会当官,作为不大;
就是教习学生,在当时,也是影响不太。后来是TZZ逐渐推崇而已。
2、解读释义:《论语·述而》有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先看百度百科: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这个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因为《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
《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
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的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意: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
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个道理。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亲近、狎腻。
正念若衰,邪念则主。
释义:不以正道在心,(则)要为鬼神所制。——注:(则)为我加义贯。则意思明白。
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
3、孔子所强调的,是【不以正道在心,(则)要为鬼神所制。】
首先,孔子是知道、相信有鬼神的(孔丘做过职业的民间婚丧司仪);
其次,【子不语】。有鬼神,不是无神论!为什么【不语】?
一是【水平不够】,不敢妄言!不是现在各种无知无畏无耻之徒,瞎咧咧,祸害社会!
二是孔子有【自知之明】,不懂得就不懂得,老老实实,不忽悠造假。职业只是实施。
三是水平有限,应该干嘛?联系上下文解读:
“(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意思很明白(除了子不语),历代多有解读。都是自知是凡人,水平一般,努力学习!
4、重点是【子不语】。
孔子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
也就是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
【正义】【正念】这才是重点!这是历代、数千年来,首次有水平明确指出!
为了这个正义、正念,就是任何人、整个人类、全世界一切文化文明之根本!
1)儒家: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八目,格致诚正是内修,修齐治平是外修。格物是去除虚幻的表相,把握真实的本质;致知是达到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认识;诚意是达到内心的纯真和善美好;正心是确立积极向上昂扬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念。修身是承接前面的内修,又开启后边的外修,简单理解就是修养身心;齐家是管理好协调好家庭的各种关系;治国是治理国家,积极入世;平天下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八个字:【格、至、诚、正,修、齐、治、平】
众生无知,须得物格、致知。有思想文化,才堪称正常人,即庸人。
孔子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
别以为众生凡夫,只是庸人、正常人,觉得很低级;更多人,是比这还不如。
【孔子:世间有五种人比盗贼更可恶】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每个人扪心自问:吾日三省,能够没有过错?少!极少!此是中平之辈。零基准。
正常人,即庸人之上: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也不是无过错。(儒家境界低)入世。
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在言行等外在表现上,都有各自的外仪特点。在这五种人里,圣人的标准是最高的,贤人的外仪虽然不如圣人完备,但也有较严格的仪表、仪容、仪行、仪规。 《说文解字·卷八》:“仪,度也。”指出仪是指法度、容止以及仪表。
《墨子·天志中》:“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度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君子外仪虽不如贤人严格,但也有规范。言行守规矩,进退要有序,要表现应有的气势。
士人同样如此,内在五脏应该具备的能量所构成的品质品格,在外在的品行上通过仪范规矩而表达出来,显示出士人独有的特征。
庸人不知道如何修身,那么就会出现吃无吃相、坐无坐相、行无行相的状况,睡觉时四脚八叉地一躺,完全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外在的仪态,使之符合内在无为而治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在肢体语言、行为动相上的一些规范要求,与标准当然就相去甚远。凡夫众生相。
凡夫而能意诚、心正,则开始上道。意诚、心正,谓之根本。
2)道家:在儒家基础上(圣贤),再精进修炼!儒家终究是入世,学以致用,求取功名。
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
在个人修炼上:炼气化神,是气功内丹术术语,其为内丹术筑基气功的第二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在炼精化气的基础上,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入神的炼修阶段。其要点是用意识调整内气之分布和运行,以增强力量。意诚、心正,始终根本。
3)佛家:在儒道之上,更加圆满。佛法如海,此题就不细说。已有专题研究。
所以,包括一切种种,皆是以意诚、心正,为之根本。
5、上述铺垫。说回本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孔子,中国独尊为圣人。没有资格,谈玄论道。我独家公布的结论:
孔丘其人:性格、人望、境界、思想水平,都是不足以领袖群伦。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妄论前人是非;而是据实研究,深入探讨,继往开来。
综上所述,没敢接触鬼神(怪力乱神)。儒家八目:格、至、诚、正,修、齐、治、平。
孔子到什么境界?做到一二了吗?格物致知?远远还没有!古往今来,谁敢妄言?
儒家到第三等【君子】以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自知也。君子自慊!
道家接触、研习鬼神。但是修为够了吗?修炼到家了吗?很多人,修道成为什么样?
佛家等次修行、佛力加持!知道所谓道家所修,外道。就是鬼神。在佛教归类六道。
学佛修佛,踏踏实实,自身提升,努力修习,渐次精进,究竟成佛!修行不易!
佛法如海!仅稍指点开示。具体,可以参看【紫微圣的博客】(也只大概)
【三大阿僧祈劫修炼成佛——修佛成道次第】I~VI 修佛修道序列等 博文
【从科学—科幻—神学—宗教—哲学,展望未来世界】引自 紫微圣的博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孔子的意思很明确,他相信有鬼,也相信有神,但我们必须敬而远之。
圣人孔子说过 : 敬鬼神而远之。通俗地讲,就是尊重鬼神,但不要靠近。这一点,与马克思主者相似,马克思主义者尊重宗教,但不信仰宗教,就是现代版的“敬鬼神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