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散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导语:儿童散文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氛围和独特情愫来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动情动容。因此,儿童散文创作,关键是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什么是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是专为儿童所创作,有些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但能够为儿童所阅读欣赏。散文讲究意境,儿童散文当然不能例外。所不同的是,儿童散文的意境不像成人散文那样恢宏、饱满、深邃。它往往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的氛围和独特的情愫来拨动读者和听者的心弦,使其动情动容,在惊喜、欢乐之余,品尝到一种韵味,如同一股清清的溪流淌过心田。因此,儿童散文创作,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一、真

  “真”,是说儿童散文必须具有童心与真情。

  童心即儿童的心灵,即人在儿童期的纯真善感、自然直率的心灵状态。童心是最美的。儿童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对童心、童真的真实的、艺术的表现,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对儿童怀有一颗真挚、诚实、能与其同步振动的赤诚之心。只有这样,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所见所闻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他的所思所感才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他煞费苦心地构思营建起来的散文精品才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

  我国明代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曾说:“童心者,真心也。”他赞美儿童没有受到污染和侵蚀的真诚、纯朴之心。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也是儿童的倾慕者,他说儿童是“心声全部公开的真人人”,始终对儿童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散文,这些散文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构思,洋溢着浓郁、真纯的童趣,其自然流露的情感,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无穷。

  《华瞻的日记》以儿童的视野、儿童的口气写出,写了瞻瞻与邻居小女孩郑德菱之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谊和无拘无束的感情,将儿童纯真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把儿童天真美好的意愿描述得有趣可爱,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回到孩童时代的向往和冲动,而这只有真正有天赋童心的成人才能这样真切地理解和描绘出来。评论家林非说:“他把自己化为儿童,用儿童的心眼写下的《华瞻的日记》,不仅心思、感觉、情绪完全属于儿童的,连叙述的口吻、行文的稚气也是儿童的,对儿童心理体察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在现代作家中,恐怕只有丰子恺抵达此境了。”

  儿童总是以纯真的“童心”看待世事,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所看到的非常不一致。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中的小意达爱她的花儿,她相信花儿与人一样有美好的感情,像人一样爱唱歌跳舞,不同的只是人白天醒着,晚上睡觉;

  花儿是在白天睡觉,夜里才醒着。印度文坛巨匠泰戈尔有一篇极为出色的儿童散文《金色花》,写一个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朵开在圣树上的金色花,然后躲在高枝上、新叶丛中顽皮地跟妈妈开玩笑、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让自己的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最后突然出现在妈妈面前。全文不满千字,但却天马行空、自由不羁,充分表现出童心的可爱。

  儿童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天真的想象和幻想,年幼的他们会觉得,世界上的万物,诸如星星月亮、蜜蜂蝴蝶、花草树木,也是和他们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有喜怒哀乐,因此他们乐于和世界上的花草鱼虫对话、游戏、交往、做朋友。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虽然知道万物并不是与自己一样地生活着,但他们仍然喜欢以假作真。女孩子玩布娃娃,明明知道布娃娃是布做的,不会说话,却喜欢和它聊天;

  明明知道布娃娃不会吃东西和睡觉,却喜欢和它办家家;明明知道布娃娃不会生病,却就是要叫它好好躺下,给它打针……男孩子看见天上的星星会想法摘下来,坐着的一把椅子可当作汽车;他会凭借想象幻想动物世界的情景,什么大象用鼻子喷水给猴子洗澡,孔雀生了只小鸡,长颈鹿学会了打球,等等,他还可能把这些幻想当作真的事情去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儿童的想象、幻想创造着一种可能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奇特的不谐调,虽然显得幼稚,却充满了幽默趣味。因此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认为,儿童散文难就难在“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20世纪始,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本位,因而对儿童天性的崇拜、对童心的歌颂,成了儿童文学最突出的思想文化特色。“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童真是儿童散文的生命,儿童散文要抒发儿童认同的感情,就必须心中装着儿童,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以“我”之手写儿童之情,并逐步将儿童放在心里转变为作家自觉的心理趋向,实现作者自身与儿童读者的融合。

  二、趣

  “趣”是说儿童散文必须具有童趣、理趣和幽默感。

  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一本正经地给孩子们讲述道理,他们未必感兴趣,他们首先要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乐,然后才在有意无意、似懂非懂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优秀的儿童散文无不让人感觉到一股充溢全文的、天真的、诚笃的、纯洁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童趣。郑振铎在20年代初译过泰戈尔一篇精致的儿童散文《纸船》,文中刻画了一个幼小孩童将自己叠的纸船放到溪中去时的心理活动,其中有这样一段充满童真的叙写: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看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我不知道是不是天上的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作者写出了儿童心中天真的想象和幻想,特别表现出了儿童独有的心理、情绪、思维方式、情感指向,让人感受到儿童世界的趣味。

  有些儿童散文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的,或对童年作回忆,或对儿童生活作客观的叙述描写,或对儿童及与儿童有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触见解,这些散文虽以成人为主角,但也应表现出作者活泼的童心,行文之中要洋溢着活泼泼的童趣。

  我们所熟悉的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的一组以《童年时代的朋友》为题的儿童散文,均以盎然童趣吸引着小读者,不仅如此,许多成人读者也非常喜爱它们,因为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使他们“返老还童”,复苏了他们的童心。

  当今的儿童文学更多地强调游戏、娱乐作用。这也是20世纪儿童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本质所在。它“以娱乐而不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为了陶冶性情而不是为了增进知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因此,游戏精神和儿童趣味应该是儿童散文应该具备的品格。

  当然,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绝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快乐和嬉闹这一层面。一般说来,儿童感受事物和审美时是比较浅层次和粗线条的,但同时,儿童审美意识又是发展的、向上的。一篇有内蕴的儿童散文带给孩子的首先是一种快乐感,也许这种快乐只是美感层次中比较低级的部分,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或阅读次数的增加,他们的审美感受将逐步得以提升,进而进入到审美的各个层次之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桂文亚是台湾儿童散文领域探索得最广最深的一位作家。她的许多散文都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散文集《思想猫》已被公认为是其儿童散文中富于思考品质和理趣之美的作品。1995年出版的《美丽眼睛看世界》,进一步显示出她对美与生命的直觉体验与智性思考。

  《屯溪老屋》中夕阳下的老人、老街、老屋沧桑而凝重;《影子》里的黑色通道恰似一场未竟的梦魔;《猫》像一位孤独的沉思者,露出识透人间万象的神秘微笑……书中,饱含着哲理思辩的格言式警句不胜枚举,“除非没有‘人’的存在,还原到真正的太初,否则,所谓的‘美’,实在也有赖于学习和创造”。(《山城小调》)“一张面具可以使人产生各种美或丑的联想。面具,不单可以强化真实存在的印象,也可以把真实掩藏起来”。(《面具》)书中并无特别厚重的哲学思考,但它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眼光,“若有所悟,若有所思,刚好达到‘哲学的边缘’”。

  儿童散文的“趣”,还表现在文中散发的幽默感。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幽默大师林语堂认为:“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当代散文家秦牧称幽默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智慧是幽默的基石,幽默显示出智慧。优秀的儿童散文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说情感充沛、富有幽默感正是创造型儿童应具备的品格,那么,情感的熏陶、幽默感的培养正是优秀儿童散文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桂文亚,这位曾蝉联《少年文艺》读者年度票选最佳散文第一名的写作者,其散文打动小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弥散于字里行间的幽默气氛,《班长下台》、《小调皮》、《老师,别打我》、《思想猫游英国》等作品充满了活泼天真的情趣和高雅幽默的理趣。如《小调皮》中有这样幽默有趣的情节:男生高明耀“老爱扭我手臂,骂我‘爱男生”。

  终于有一天,“我”找到报复机会,设计让高明耀挨了老师的皮鞭子。高明耀气得对“我”直嚷:“你给我记住!”“我”却不甘示弱回敬道:“不要脸,爱女生,爱周阿琴!”周阿琴是谁?读者一头雾水,这时“我”悄声告诉大家:“别告诉任何人噢!这个名字是我在爱情小说上看来的,是一个脸上长了麻子的丫头。”作者以她谐趣、纯净的文学笔调,为我们描绘了情趣盎然、灵动幽默的童年生活图景。桂文亚认为,幽默即宽待世界的善心。因此,在她笔下,童年故事中的种种天真可笑的闹别扭、争斗、烦恼,乃至出洋相、恶作剧,都不仅仅是有趣,而是表现为一种意趣盎然的童年生命感觉和想象方式,表现为对这种生命感觉和想象方式及其价值的充分品味与肯定。于是,这些童年感觉和故事的述说,便成为一种幽默,便拥有了一种活泼、俏皮的散文情趣。

  无独有偶,2006年9月,两年一度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和插画奖颁给了70岁的新西兰儿童文学作家玛格丽特・梅喜。当被记者问到获奖原因,她说:“也许是我的语言吧,评委们认为,我的故事中的语言充满了童趣、诗性和幽默感,也许这是打动他们的地方。”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从本质上看,幽默属于美的一种形态,那么,将幽默贯穿于儿童教育过程之中,实际上也就成为对儿童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提倡儿童散文的幽默感,无疑能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更好地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散文作为一种直陈心迹的文体,在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对“美”和“真”的需要分外强烈,渴望跨越虚构中介直面真实,而散文自身“情趣”、“理趣”兼有的特性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在我国,儿童散文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上半叶,冰心的杰作《寄小读者》等曾影响过几代读者。目前大陆儿童散文虽然在总体的数量上胜于以往,但像冰心《寄小读者》那样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不曾出现。因此,我们期待更多的作家投入到儿童散文创作领域,为少年儿童精心“烹调”出更多适合他们阅读、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

  附:冰心儿童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语言活泼明朗不浮躁

  冰心在《归来以后》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明朗清新的句子在冰心的儿童散文中处处可见。《拾穗小札》中有一段描写:“直到前几天一觉醒来,看见檐前光辉夺目,赶忙爬起凭窗一望,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屋上地上厚厚软软的一白无际,几只寒雀在蒙着一层雪片的枯枝上啁啾上下;几个上学的、穿着红色蓝色棉猴儿的孩子,手里握着雪球在新扫出来的一条小道上,嚷着笑着地奔走追逐。” 这些句子均被涂上了明朗的色彩,换上了清新的曲子,让读者在回味语言的同时,仿佛在享受一道“声、色、味”俱佳的烛光晚餐。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明朗清新、清丽爽洁的语言,温婉细致地描写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写了孩子们的多,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其次是写了孩子们的欢,欢到了“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响的'活泼画面。在“多”与“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说些什么,笑些什么”等纯口语词汇,这些词汇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也没有华丽浮躁之感,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也使散文语言句句铿锵、音像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让人觉得孩子就在你面前。她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了过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而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情调。

  二、儿童散文的用词精炼传神讲雕琢

  如果说叶圣陶的儿童作品在用词上有一种没有雕琢、毫不造作的朴素美;那么冰心的儿童散文在用词上却有一种精于雕琢,又不堆砌的生动美。冰心十分强调作家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表现。她在《关于散文》中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她所追求的一样,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里,没有追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写离奇的事物,她专心捕捉和描绘的是儿童生活的细节,通过精炼准确的用词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首段中,写孩子的多,冰心没有用“成百上千”而改用了“成百盈千”,把“上”字改为了“盈”。为什么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冰心在这里用“盈”,这个概写的数字就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盈”再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此时的冰心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吗?不正倾诉了冰心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再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的运用也是在为后文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

  本篇散文的第三段,她细致地捕捉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感受到了“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甚至她还嗅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动词“闪”与“喷发”。“闪”与“喷发”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精炼,突显了文章活泼轻快的基调,还强调出了孩子们身上散发着的太阳的气息,更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的,而且这活力旺盛得很,强劲得向外发散着,表现着。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希望融入他们中间,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在这些精炼而准确的用词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做作,也没有堆砌之感,而是充满了作者内在情感律动的再现,同时也充满了语言的音韵美,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

  这些精心的雕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冰心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词语的精炼传神,看到了冰心的匠心独具。广大读者读完后不仅交口称赞,更学到了很多。

  三、儿童散文的修辞文情并茂显灵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的文章,使读者受到爱和美的教育。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在文章上则是抒情委婉轻柔,风格清新明丽,想象深远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熔炼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婉约、柔美隽丽,让作品充满明朗俊逸的色调。

  1. 化用古代诗词进入自己的文字。

  冰心自己也在1963年的《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写道:“在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正因为冰心精通古代文学,能非常熟练地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甚至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眼前的景物人事,或心中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引用古代诗词中的某些句子来表达她的感受,抒发她的情绪。

  除了经常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外,冰心更多的是把古代诗句加以变化剪裁,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语汇,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冰心的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浮云蔽日”“山雨欲来”“斜风细雨”“柳暗花明”“雨雪霏霏”等,都是把古诗句化作自己的用语。《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写在冰雪中行走:“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些文字很明显是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演化而来的。

  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很明显是引用了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并进行了巧妙而贴切地化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文采,也彰显了她散文明朗的艺术色调。

  2. 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多处比喻,使文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形成了明快的节奏美。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

  冰心说孩子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把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挚爱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用生花妙笔,把情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多与欢快。又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冰心的作品注意选用形容词、排比等修辞方法,常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的表达效果,更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冰心的散文短小精悍,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活泼明朗、用词精炼传神;修辞的灵活使散文文情并茂,用最小的空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冰心抒情散文最宝贵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