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2
主动性

幼儿从事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由于游戏形式、材料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主动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他们可以自由的充分活动,从中得到快乐和发展。

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幼儿是否主动地进行游戏,是判断活动真正成为游戏的一个标准。在幼儿游戏中,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幼儿在游戏中的态度是积极的。
如果游戏是由教师来精心安排的,幼儿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参加游戏,担任某一角色,从表面上看,幼儿时在参加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游戏,他们认为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就失去了游戏的积极性。

虚构性

游戏是在遐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幼儿的游戏是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结合的结果。游戏离不开想象,想象既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也不能原原本本的复制现实。

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如扮演医生看病、司机开车、售货员卖货),模仿承认的语言动作,利用各种象征性游戏材料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把棍子当马骑、把树叶当菜吃、让小朋友装成医生、骑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假装开火车等。在游戏中可以超越现实,按照他们的想象改变现实,他们一会是“妈妈”一会又是”教师“;一会事“炊事员”,一会又是“驾驶员”。游戏的这种假想性特点,使幼儿可以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想象中的情节发展下去没有假想,游戏就无法进行。

正因为游戏的虚构性特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手里若有一根竹竿,孩子一定会把它当“枪”,用来瞄准“敌人”,一会又用他当“马”骑,奔跑向前。幼儿在游戏中,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而取代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

兴趣既是一种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也是一种由于强烈的乐趣吸引而产生的倾向,就像植物的趋光倾向一样。

游戏的兴趣性是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的。兴趣性包含在游戏中,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兴趣性是游戏活动独有的特点,正是游戏的这一特征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游戏。因为”有趣“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

形象性

形象性是游戏的又一个特点,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

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模仿他们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他们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像真实生活一样。

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每个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比如“餐厅”的角色游戏要求扮演服务员的幼儿穿好服饰后先站在餐厅门口,如果发现没有“顾客”主动上门,便拿起菜谱到处跑去招揽顾客,并且要把“顾客”点的菜及时报给“厨师”,“客人”上门要主动摆盘子和倾听“顾客”需求,等等,这些游戏行为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通过游戏使幼儿形象地感受成人世界的活动内容。

形象性还体现在游戏道具的形象性。

如“拔萝卜”游戏中,为扮演萝卜的幼儿准备的道具是镶着亮边的红衣服、红裤子,绿色的大帽子(代表萝卜叶子)。

在“小兔乖乖”游戏中提供漂亮的小兔房子、大树,大灰狼毛茸茸的尾巴等。这些形象的道具对幼儿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愿望,提高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