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通过桂花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古人一般通过桂花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桂花的象征意义——“吉祥”的象征。
  桂树可是香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室树,是崇高美好的,“吉祥”的象征。
  因“桂”谐音“贵”,所以桂花又有荣华富贵的寓意,有些地方的习俗新娘子要带桂花,则是寓意“早生贵子”。
古代传说‘蟾宫折桂’隐喻状元及第,也喻学业,事业夺魁。 在科举时代,桂花象征文人的荣誉。
“蟾宫折桂”就是进士及第的雅称。 桂花就寓意着吉祥和友好。
1 诗人们通过桂来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如南朝吴均的“可怜桂树枝,怀芳君不知。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伤友诗》)诗人借咏桂以抒怀,发泄自己的才华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闲置贬地,直至放逐而死也无人问津的不平和不满。如唐初诗人王绩的“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春桂问答》)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春桂和桃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对比,烘托出春桂独立不羁、刚劲凛然的品质,进而表露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又峻节凛然的心境。如唐朝李白的“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全诗完全采用比兴之法,托物言志,以抒发诗人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情感。但诗人不是直接去歌颂桂的高洁不凡,而是通过桃李的趋势媚俗来加以衬托,因而也更变形象,更具可比性。如李德裕的“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红桂树》)

诗人前写红桂白花红心的奇特外貌,后写红桂芳洁高贵的优雅风姿,最后借桂抒情,表明了诗人想以桂为伴,啸傲山林的出世的渴望。

2 颂其芳香,赞其气节

桂花异常芳香,且气节高尚,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诗来称赞它的芳香和气节。如宋诗人邓肃的“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岩桂》)诗人以极为珍贵的龙涎香作为类比之物,就连它都不敢香于桂花之前,由此可见桂花之香了,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令人叹服。如女诗人朱淑真的“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尤垂月露香。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带菊花黄。”(《咏桂》)桂花移根月窟,仙风道骨,不比人间凡木,似乎一枝一叶还带着月露的清香,最后诗人通过批评陶渊明的冷桂爱菊,从侧面托出桂花之美,别有一番风味。如宋朝范成大的“月窟飞来露已凉,断无尘格惹蜂黄。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次韵马少伊木犀》)诗人将神话里的月中桂和眼前的月下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桂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细腻工致的描写把桂花的色、香、形和内在品格都绝妙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诗的最后,巧妙地以桂花的别称九里香镶嵌其中,一语双关,天衣无缝,既赞美了桂花之香,又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愫。如南宋吴文英的“怨蛾坠柳,离佩摇洪,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剩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剪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古香慢•沧浪园看桂》)词人把沧浪园中的即将凋落的桂花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痛惜大好河山的沦陷,感叹复国希望渺茫,隐曲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3 咏花以自喻

这类诗也非常多,诗人通过咏桂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如唐朝白居易的“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庐山桂》)诗人托物喻意,以庐山桂自喻,一方面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怀,一方面又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直接渲泄了胸中的不平之气。全诗不务奇丽,通俗质朴,但在这质朴之中却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如宋朝方夔的“曾住仙山九折岩,夜凉萝荔挂衣衫。月窥尊里如相伴,人立花边自不凡。丛绿联环玱玉佩,残黄琐骨现金函。枝空蟾窟今谁记,犹道东陵系旧衔。”(《木犀花》)夜幕中的桂花似乎比平日更为迷人,月影在诗人手中的酒杯里轻轻摇曳,把酒赏桂花,举杯邀明月,反映了他隐居生活的自得愉悦及他的孤傲。如清朝萧赵琰的“桂之树,托根君之墀。大火当昏,郁郁离离。桂之树,结叶叶,交枝枝,中有丹心君不知。君不知,含情直待秋风吹。秋风吹,君知之。”(《桂之树》)诗人是一介书生,借歌咏桂树以寓怀抱,竭力向君王显示自己的一片丹心,尽显其失意的悲凉和求仕的迫切。与这些诗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红木犀》)朱元璋在诗中充满了帝王君临天下的自得之意,并通过咏桂花绝妙地体现了他的倨傲之气和唯我独尊之态。”

4 赞桂以颂人

由于桂花气节高尚,所以许多诗人通过称赞桂花来称颂别人。如唐诗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桂花幽香,明月皎洁,冷露无声,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情思悠远的秋夜望月怀人图,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怀想。如北宋文人欧阳修的“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谢人寄双桂树子》)客人特意移根送来,可见其品味之高雅,同时诗人也为客明已之心而深感谢意,并殷勤相邀,待到花开香飘时,共赏此良辰美景。最典型的莫过于宋朝苏轼的“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八月十七日的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元素是苏东坡的老朋友,曾任御史中丞,因对新法不满而遭外放,苏东坡借扬桂高洁超迈之质赞颂杨绘,既表现自己耿介的品格,又以此互勉,全诗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寄情于物,则情因物显,物缘情深。诗中既刻画出天竺之桂的风姿,又把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用笔细腻,措词委婉,韵味无穷。

在历代诗词中,除了专门吟咏桂花的诗词外,一些诗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咏桂花名句,他们以不同的吟咏方式丰富着咏桂诗的内容。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卢照邻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长安古意》)、谢榛的“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中秋宴集》)等,千百年来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桂花在我国古代象征高洁风雅的品格。而桂花的这种品格,则受到了闻人雅士的青睐,被文人才子们比喻为君子、隐士。曹瑞佰的《十友之说》中则将月桂树视为仙友;而宋代的张景修在他的《十二客之说》中将十二种名花比作了“十二客”,其中桂花被视为仙客。
桂花在古代也象征着荣誉,因为在月宫中有着桂花树的传说,因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于是在古代折桂是高中科举的意思,而且人们还将科举考试称之为“桂科”,将高中科举称之为“折桂”,而登科才子的名籍则被称为“桂籍”。唐代的诗人郑谷在《宿平康里》中写到“共贺登科后,分明一枝桂,堪动楚江滨。”由此可见文人对桂花树的喜爱。
桂花象征着富贵与美好。在《吕氏春秋》中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其意为世界上招摇山上的桂花就是最美好的物。同时“桂”音同“贵”,所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桂花是富贵和美好的象征。桂花同时也象征着留人和招隐。南北朝时期的庚信《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在淮南王刘安的《小山招隐士》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第2个回答  2020-10-05
别想的太多,没有人完美无缺,不是所有的事都如人愿。简单一点,平凡也是一种人生,就是如此这般。

  日子就这么清清淡淡。平平凡凡,从从容容,如水悠然长流,一句话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这庸常的日子里,凡人亦悠出清、淡、真……

  人生就这么平凡。世事纷繁,对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而言,我们只不过为一平凡人物而已,如小草之于烂漫的春天,象小溪之于辽阔的大海,更象白云之于无垠的蓝天……毕竟,惊世骇俗者寥若晨星,大多数人,只能走不出平凡,而又乐意在平凡中默默生存。因此,平淡便是我们生活的主流。

  在平凡的人生之旅默然前行,从从容容的步履中,领略人生追求之乐趣。我们顶狂风战恶浪,用生命去战胜困难;我们学会宽容豁达,珍重别人,学会请求别人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我们重事业、重友情,陶醉于高山流水,迷恋于四季风景,活出的是唯一的自己,潇洒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