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程的特性

如题所述

生成课程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所依据的生成论都赋予它崭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与预设课程相区别。
1.体验性
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默会性等特点,它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正是在体验中,课程资源才进入主体生成之域,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成为一种愉悦的生命历程,课程的意义得以生成。实际上,如果课程只是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不经过学生理智的探险和思维的碰撞,没有对负载着生活意义知识的独特感受与深情体验,就很难讲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情意领域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课程本身具有的深层的丰富的意义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生成课程的体验性在根本上体现了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尽管课程自身涵义的纷繁复杂使得我们对课程的理解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我们从课程涵义的发展走向可以发现课程正日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生成性,其价值重心悄然发生着由“教”到“学”的嬗变。课程即教学科目等传统观点虽然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当今的课程学者更为关注课程潜在的生成和激发性能,以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于是对课程的理解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课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制度课程”,更为重要的还是“体验课程”。这就表明课程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发程序的论争,而应将课程联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中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创造性的建构“自己的课程”,学生个体获得解放成为课程活动的终极目标,并喻示着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实践必将产生深层次的变革。
2.创新性
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的过程。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鲜明地体现了生成的创新品质。生成课程将学生视为未完成的生命体,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开放性存在。也正是“由于把受教育者看作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他们潜伏的创造力的发挥才具备了条件”。生成课程坚信每个学生生命中都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并力图把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掘出来,其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得以唤醒与激发的动态过程,唤醒表明生成课程注重解放并依靠学生的内部力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非依赖外部的控制力量。由此而论,根据哈贝马斯的“三层兴趣”理论,如果说预设课程在实质上体现着技术兴趣,并以控制、效率为价值取向,那么生成课程则鲜明地体现了解放兴趣,它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创造达到个体的自由解放为根本旨趣。
生成课程的本性不只是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而在根本上以弘扬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根本旨趣的。预设课程实际上是反对创造的,它简单运用工业生产的运作模式,预设了课程的一切方面,课程活动过程沦为一种平面化的工艺“流程”,而非具备发展性与创造性的“流”与“变”的和谐统一过程。预设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是什么”,而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典型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课程内容视为“可能是什么”,也即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再理解、再创造,他们通过真诚的对话探讨课程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创造性彰显与发展的过程。此外,生成课程实施中所营造的宽松自由的氛围也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支持环境,使得学生的心灵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并为学生创造品质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毕竟,我们难以设想压制与沉闷的氛围会培养出富于批判精神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因此,生成课程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不竭源泉。
实际上荷兰学者罗格霍尔(Roegholts)的“多观点课程”就鲜明地体现了生成课程的创新性。该课程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传承,而是提供给学生关于现实的各种观点以及解释,促使学生面对不一致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在各种观点碰撞融合之中拓宽视野,形成新的解释,在师生共同参与及对话中发展了他们的主体性以及创造性。
3.生命性
生命性实乃生成课程的灵魂所在。教育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体,其根本目的在于“成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因此课程作为教育中的核心要素理应珍视并善待生命,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从而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于彰显并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就意味着生成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生命力不断激发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一段生命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他们的生命需要得以充分满足,生命潜能得以实现,生命独特性受到尊重,生命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生命境界不断得以提升,课堂也由此洋溢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首先,生成课程关照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也即生成课程重视人的个性与差异,而反对共性与同一。个性与差异是人生成过程中的根本特征。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芬芳,每个心灵世界都有奇异的美丽,每个学生都作为独特的而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而存在,他是具体的而非抽象、不能被标准化的,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性格等领域,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正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应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正成为世界教育领域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课程改革重要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预设课程的根本缺陷在于对学生生命特性的漠视,当预设课程在预先设定了课程的一切方面的同时,实际上它也无疑预设了统一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而生成课程则鲜明地高扬起发展学生个性的大旗,从而将预设课程对标准化产品的追求进行了彻底摒弃,并力图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其次,生成课程关照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也即生成课程坚持运用整体性思维或关系性思维,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拒斥对学生生命的人为割裂与分解。因为,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是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而全身心投入的,而非只是局部性的参与,学生认知系统与非认知系统如鸟之两翼,只有和谐发展、比翼齐飞,才能作为完整的人而持续地生长。这样,课程实施不再单纯是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彰显与丰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得以全面发展的生命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