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也懂得解剖体现在哪里?

如题所述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是可以通过死后解剖来了解内在脏腑的具体大小和结构的。

《黄帝内经》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具体的解剖学内容。《灵枢·肠胃》中,黄帝问于伯高有关肠胃之大小长短和受谷之多少的问题时,伯高回答说:“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灵枢·平人绝谷》中,再次对胃肠的大小和容量进行了描述。

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黄帝内经》中对于三焦的解剖位置方面描述,同样应该经过了当时的解剖学所肯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