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着个国名怎么来!

``

日本 国名,在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上。古称“大八洲国”、“苇原中国”、“苇原瑞穗国”等。至神武天皇时(公元前42年),将其建国的地方,称作yamato,即“和”或“大和”,yama在日语中作山,to意为地方,yamato原意为多山之地,是以地形命名的国名.后大和一名即长期成为日本的国名。古代中国和朝鲜则称其倭国、大倭国。按倭字日语读音与大和相同,都作yamato,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中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别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1784年,在九州福冈县的志贺岛曾出土一颗金印,上刻有“汉倭奴国王”,这是东汉光武帝在公元五十七年赐予九州一个国王的金印。据此认为倭国之名是从中国传入。也有人说倭这一国号是从朝鲜传入的,古代朝鲜人把九州一带称作倭面土(yemato,朝语中倭发音作ye),后称倭国.后日本人自己也使用倭国这一名称。日本一名,则从日之国演变而来,古代九州的出云国(今岛根县境)有一条河,称肥河,沿河流域称肥河之地,日语写作hinokuni(hi作肥,no作之,kuni为地方).日语中日(太阳)与肥字同音,都作hi,而国与地方也都同用kuni一词,故后来从肥河之地演变为日出之国.另说日之国一名源于火山,日语中肥、火、日字同音,火山指今熊本县阿苏火山的熔岩地区,曾称火之国,后演化成日之国。公元六四五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过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统一,为了区别以前的大和政权,将国名正式称之为日本国,是将大和(Yamato)一名,与日之国(Hinokuni)合在一起,取其hino和mato两音合并成日之本(Hinomoto,其中mato转写为moto汉字写作本),意思是日出处之国.公元607年,日本遣使入隋时,在其国书上即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新唐书-东夷列传-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都说明了日本一名的含意。日本国名现今有两种读法:Nippon和Nihon,前者系日本一名的汉字读音,后者据说是古代朝鲜人的叫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迟。”《说文》释倭:“顺貌,从人,委声。”有人说,倭字从人又从禾、从女,盖由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来。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纯属附会。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这个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现在日本语中的“和”、“倭”二字均读为yamato,与“和”、“倭”二字原来的发音迥异,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日本语中,“倭”读为yamato实始于日本现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日本书记》(公元720年),二书均为安万侣所著,比我国最早记载日本“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的《三国志》晚了400余年。安万侣误以为《三国志》所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将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诸皇的年代拉长,以合卑弥呼的生活年代;《三国志》说邪马台王国的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这或许就是安万侣任意拉长的根据。日本古史纪年与中国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纯属口头传闻,那时既无文字,又无历法,怎么可能有精确的历史纪年呢?所以,日本国内研究日本古史的学者,关于崇峻天皇以前的历史,宁肯相信中国正史的记载,也不轻易引证日本古史中那些传说。 既然安万侣误认为神功皇后就是卑弥呼,而卑弥呼的都城是邪马台,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变成邪马台了。这样,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历代天皇所居的畿内即“大和”地方,只好与九州岛的邪马台合二而一。而中国原来称“倭”,日本素来名“和”的这两个字,在发音上非读yamato不可了。日本语“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变原来的读音,其奥秘就在这里。至于安万侣这样做究竟出于什么用心,那不是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列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作了如下的说明: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为宋欧阳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说法当有所据。从这段话看,“倭”改国名为“日本”当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后。然而,为什么要改国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缘由,其说是值得怀疑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什么要改“倭”为“日本”呢?说是倭国派到中国的使者略懂“夏音”(汉语)之后,发觉“倭”的含义不好,此后就改称“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国古人称日本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译,本身并无贬义,所以,以其“恶”的说法难以置信。 再是说倭人改国号为“日本”,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认为日本“近日”,那只能是中国人的观念———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视觉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说:“ 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 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身居日本列岛的人,并不见太阳从本土升起。因此,说日本是“日之所本”这种观念只能产生在中国,后来日本人这样说,也显然是受了中国观念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倭国附近原有一个小国叫“日本”,为倭所吞并,后来倭国遣唐使者便对中国人冒用“日本”这个名称了。这一说法,当时就很可疑,更不足为据了。 倒是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提供了一条罕为人知的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日本”国名来源之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原来,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张守节系玄宗时人,离武后统治时期不远,他的说法当有所据。如果此说确定无误,以上种种疑惑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2个回答  2014-04-29
日本的国名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日本以大和朝廷代表国家,称大和国,但国际上一直采用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倭国。 公元607年(中国隋炀帝大业三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日本派小野妹子为第二次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朝呈递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后,日本力图改变臣属中国的地位,致力于争取与中国的平等关系。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正式确定国名的问题。 “大化改新”后,日本仿效唐制,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遂拟采用一个新国名以改变原来不雅的称呼,于是从致隋国书的“日出处天子”得到启示。 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九年,中国唐高宗咸亨元年)开始用“日本”为国名,意为太阳升起的地位。 “日本”国名首次记载于史册是在公元720年。这一年,日本用汉语编写成《日本书纪》,把“太和”和“倭”等日本古称都改为“日本”。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记载:“后稍习夏音,晋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可知,日本国名的出现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第3个回答  2014-04-29
日本的来历: 武大郎统一前日本叫扶桑,话说有一天,武大郎一个人坐在屋里正在想起西门庆生气,一个大臣来问,我们现在统一了应该有个新国名,大王你说叫什么好呐?武大郎没有听见大臣的问话,自己还在生闷气,不觉得的出口大骂西门庆:日几个本(方言RNM)的意思,西门庆你小心点,老子现在人多势众,哪天我一定回去灭你全家。大臣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又提高声音问道:大王新国名叫什么啊?武大郎正在气头上听见有人在他旁边大声说话,不由得大声骂到:“日几个本,喊什么喊”哦大臣以为武大郎说的是新国名,没有听清楚日什么本,还以为就是说的日本呐?所以就叫日本了。
第4个回答  2014-04-29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宗李治赐倭国以藩属国名为日本,并记载于《新唐书·日本传》中。 就在几年前,中国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贾麦明先生偶然中征集到的一块石头,在其随后的研究中被证明为迄今发现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这在当代历史学界引起了相当的震动。后在2005年8月24日,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说明了,日本的国名的确出自中国封建皇帝的册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