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和元曲有什么区别??

分为什么?

元杂剧和元曲的区别是:

1、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2、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4、散曲是在宋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体,依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5、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 小令指单支的曲子,又称叶儿是照不同曲牌填写的,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

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时候用若干首同一宫调的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扩展资料:

元曲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是关汉卿,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杂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1元曲”“元杂剧”的区别 元曲包括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四大元曲作家”,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似乎,大团圆结局消解了元杂剧的悲剧意义,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动了天地,誓愿一一应验。甚至剧末,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大官回来替窦娥昭了雪,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西厢记》中张生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这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团圆结局未必就是喜剧。窦娥本身就是个悲剧。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好女子,面对张驴儿的淫威,丝毫不退步,就是在刑场也没有“大喊大叫”,只是诉说自己的冤情并发出三桩誓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子却被封建社会的腐败吏治残酷地杀害了,这是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呢?所以说,《窦娥冤》大团圆的结局的背后则是一个悲剧,一个大大的悲剧。誓愿的显灵,窦天章的昭雪,张生的中状元虚设性很强,若去掉这一虚设情节,出现的将是真正的悲剧,这些虚设的情节的背后潜在的是众多的悲剧因素。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我想,多半是古人的创作习惯吧。古人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会严重脱离现实——好人十全十美,善、忠、义集于一身;坏人一无是处,奸、冷、绝融于一体,如忠臣与奸臣。窦娥、张生等人物形象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上空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都是现实人物的叠加,体现了文人的自我意识。文人的这种自我意识在元杂剧中很明显的存在着,就连目不识丁的李逵在元杂剧中也强说愁词。中国古代的大多文人创作又多遵循一种“苦难的终极必生幻想”的规律。所以元杂剧中本应理性战胜情感的悲剧,可是由于文人笔锋的一转,“情”战胜了“理”,悲剧意义似乎便削弱了。 2.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是元杂剧的独创,早在汉朝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有了这种现象。刘兰芝和焦仲卿徇情后合葬,墓上“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种“完美”的结局,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元杂剧表演效果强,面对的常是普通的观众,演出于节日时的街道、庙会、宫廷等。这一切都需要调节好气氛、情节去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给予观众的寄托,也反映了文人创作的乐观精神。 元杂剧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传奇。如《牡丹亭》写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她在梦幻中的爱情最终在现实中如愿以偿。 综上所述,元杂剧有悲有喜,无论是从文人创作安排上,还是从观念接受上,都具有中国特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3.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一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第2个回答  2014-04-27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 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