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13
多莉阅读笔记第250/ 365天
今日阅读《自驱性成长》
奈得·约翰逊著 叶壮译
第五章: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积极性?
积极性是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我们想让孩子好好练乐器,做对数学题,帮我们做点家务,可他们要是没按我们说的做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对孩子不能强人所难,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1.区分必须做和非必须做。
我们有时让孩子做什么,其实是要让他们做到什么。有些事孩子可以不做,例如练琴、跑步、读书。但有些事必须要做到。比如系紧安全带,认真刷牙,每天早上准时穿好衣服。
2.如何让孩子必须做。
1)外部动机策略:胡萝卜加大棒。
面对各种各样的必须做,大多数父母都依赖于另,一种历史悠久的外部动机策略:胡萝卜加大棒。奖励的确很有效,但这只能争取孩子的合作,而非培养孩子的动机。
2)内在驱动力。
孩子一旦拥有了内在驱动力这种能力,就能做出承诺并坚持不懈,潜能也会得到发展,还能靠实干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并让他们察觉,他们身上总有一些能影响世界的重要东西。我们要帮着他们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去赋予生活意义。
二、如何创造动机?
1.正确的心态——成长心态。
心态分为两种,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拥有固定心态的人,认为自己犯错是因为能力差;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
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是提高他们的控制感,促进其情感发展和助力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2.自主能力。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1)自主需求。
在培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激励孩子(或成年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控制感提供支持。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中,解释为什么任务很重要,并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的给个人提供选择的自由,都能比奖励或惩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
2)胜任需求。
胜任能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
3)归属需求。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你的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这种纽带时,他就会想为了那位老师而努力学习,同样的,当你的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自我决定论认为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形成一种身份认同。
3.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大脑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能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
要想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就要鼓励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
4.心流——塑造有动力的大脑。
大脑可以被改变,我们可以在大脑里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我们关注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导致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差异。
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且有一定挑战性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频繁触发心流状态,可以使大脑更具动机和专注力。
要想引导孩子做你觉得他该做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我想到:
1.给予孩子选择权,让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才能挖掘出孩子的积极性。当他感觉自己有掌控权时,他才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去发现周围的世界。
2.给孩子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有勇气去挑战。
3.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论他们是否按我们想的去做,不论他们的决定是否完美,明智。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耐心的等待他们的成长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