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呢?

如题所述

关于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很简单,那就是这些旗主的权势非常大,甚至能左右某些官员的官位。他们担心自己万一得罪了某个旗主,连官位都很难保住。

八旗起源

提到八旗旗主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他当初通过整顿编制的方式,直接将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这几个部落编成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色旗,他们中的首领就是各旗的旗主,这也是最早关于旗主的消息。之后又开始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四色旗,此时的八旗制度才正式确立起来。

最早的八旗旗主就是各个部落的首领,只不过在清军入关前,正黄、镶黄两旗由一直由当时的汗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统领,其余的六旗分别由他的子侄统领,所以八旗的旗主就是当时最有权力的八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联合起来的其余六旗势力反而比正黄、镶黄这两旗还要大,存在一定的风险跟弊端。

八旗的发展

等到清军进入中原并建立清朝以后,作为清朝当时实际统治者为摄政王多尔衮,再次对八旗进行了划分,除了顺治皇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之外,还将自己控制的正白旗,一同归属于上三旗,其他人掌管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归属于下五旗,最终形成了一种旗鼓相当的情况,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除了由皇帝负责的正黄旗、镶黄旗镇守京师,其余的各旗都镇守在全国的各个军事要地,没有皇帝命令的话,是不能带兵离开这些军事要地的。

八旗对清朝的重要性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其他的几个旗主都是皇室子弟,是他镇守天下的依靠。朝廷中的官员只不过是帮他处理和维持天下稳定的工具而已,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重要程度都是没法比的。更何况朝廷当中有非常多的官员,每年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罢免其中的一些,再提拔一些上去,即便是朝廷中的重臣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被替换掉。但是八旗旗主不一样,他们基本都是世袭,有时候都不少皇帝的管制,有些还是当今皇帝的叔叔伯伯辈。跟那些朝廷官员相比,自然要更重要的多。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基本都是以这个官员降级后者罢官而告终,这也是不少怕见旗主的很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8

八旗旗主在清代确实很威风,但是旗主的权力在清朝入关之后并不是很大,旗主在清代大多数时期都是身份显赫尊贵的富贵王爷,并没有太多权力。

八旗贵族最顶级的当然是旗主

说到八旗贵族,那当然八旗贵族之中最顶级的贵族就是旗主,八旗制度在最初时只设三个职位,即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这其中牛录额真最小,其次是甲喇额真,最高级别就是固山额真。

在清朝入关后,将这些职位名称汉化,牛录额真官职是佐领,甲喇额真官职是参领,固山额真官职是都统,也就是说八旗最高级别就是都统,但是八旗都统偏于管理军务,所以在都统之上设有旗主,总领本旗所有事物。

清代八旗旗主大多数是由铁帽子王家族世袭罔替,八旗旗主其实只有六人,上三旗旗主为皇帝本人,下五旗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些旗主基本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亲王爵位都是超品的,即使他们没有官职在身没有权力,单以亲王身份,各级官吏也都要向他们行礼。

更何况这些铁帽子王还掌管着旗务,按照八旗制度来说这些旗主都算是八旗子弟的主子了,更何况有很多八旗子弟都是包衣奴才出身,以身份来说还都算是这些旗主的私人奴隶,因此来说,只要有旗籍身份的人,不管当多大官见到旗主都得行礼。

比如电视剧中《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一段纪晓岚利用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给和珅吃亏的事

当时和珅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即便如此,面对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时,和珅也是依旧给旗主下跪请安。

这就是因为和珅隶属于八旗正红旗,见到旗主请安问好和供养旗主是清代八旗制度的规矩之一,所以金大烟袋在电视剧里曾经说过:我是正红旗旗主,就算我明天落魄要饭要到和珅家门口,他也得给我请安问好,然后迎进家门好吃好喝的供奉起来。

这话说的确实没毛病,八旗制度确实以旗主身份最为尊贵,虽然在清代入关后旗主的权力越来越小,但是尊贵的身份依然在那,所以即使本旗子弟当多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请安问好,奉养旗主。

按照正红旗旗主世代由礼亲王代善来传承,所以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金大烟袋其实就是历史上乾隆时期的代善第五世孙礼亲王永安,而历史上永安的儿子昭梿与纪晓岚以文学相交是忘年之交,纪晓岚确实与正红旗旗主家族交情深厚,所以电视剧中安排他替纪晓岚出头刁难和珅也是合情合理,当然,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也算是交情匪浅,所以是不可能刁难的和珅的。

但是通过电视剧中的这段情节也是想说在清代旗主权力并不是很大,不过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旗主除了身份尊贵,尤其对于旗主的私人奴隶包衣奴才来说更加尊贵,因为逢年过节包衣奴才不管当了多大官都要给旗主献礼,还要供养旗主。

就这个事再说一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祖上出身汉军旗正白旗,最初是隶属于多尔衮的包衣奴才,顺治收归正白旗权力之后,曹寅家族就由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包衣奴才转到了皇帝的内务府之中的包衣奴才。

所以按照身份来说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奴才,康熙即是皇帝,对于曹寅来说也是奴隶主子,曹寅在康熙的扶持下,出任江宁织造,这相当于是皇商兼替康熙监督江南地区官员的一个亦官亦商的职位,是一个很肥的官位。

曹寅的织造府收入每年都要上交康熙的私人账户内务府,这就相当于曹寅每年都要供养他的主子康熙,后来曹寅利用手中权力贪腐,从江南官员手中收取贿赂,这些收取贿赂的钱曹寅也是自己只留三成,生下七成供奉给主子康熙的内务府。

康熙在晚年兴建园林,也是非常需要用钱,所以即使他知道曹寅的这笔钱来路不正,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笑纳了曹寅作为包衣奴才供奉给旗主的金钱。连康熙作为一国之君都是如此,所以想一想其它各旗主是如何剥削包衣奴才的,即便包衣奴才坐再大的官,每年孝敬和供奉旗主的钱也不能少。

在顺治亲政后,八旗旗主的权力就已经被大幅削弱,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加强了皇权,八旗旗主除了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之孙,最初为康郡王,深受顺治喜爱,后承袭了礼亲王爵位,但是仍以康亲王命名,乾隆时期杰书之孙永安最初承袭康亲王爵位,乾隆后又念及代善功劳,把康亲王改回了礼亲王)外大多基本都成为了富贵王爷,而且八旗旗主没有调动八旗军队的权力,旗主只有在皇帝授命的情况下,才能调动八旗军队,所以这些八旗旗主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

在军队中八旗军队只认皇帝命令,不会听从旗主调遣,所以八旗旗主没有皇帝许可根本不可能调动军队,他们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那除非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且自雍正时期起,他担心旗主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旗主基本都不会在朝廷出任重要的官职,大多都是闲散富贵王爷而已,担着旗主之名,有着显赫尊贵的身份,享受着包衣奴才们的孝敬而已。

所以说旗主是八旗贵族中最顶级的贵族,但是大多数时期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富贵王爷而已,威风倒是很威风,毕竟旗下子弟即便当再大的官,见面也得给旗主行礼问好,不过在权势方面来说,就没有太多的权势了,毕竟旗主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

清朝最后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兴起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但是同样灭亡也亡于落后于当时世界先进制度的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子弟是享有很多超出普通民众的特权,在顺治入关之后,八旗军队被分驻到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八旗子弟是在全国各地可以随意圈地占为己有,于是八旗子弟遍布全国各地落户生根。

而旗人在国家政策方面享受到了很多特权,豁免税赋、不用服徭役等等特权,久而久之优越的政策也造成了八旗子弟日趋颓废,发展到清朝晚期,八旗子弟基本上就已经成了社会的寄生虫。

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些常年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别说骑马射箭,连干体力活都成问题,尤其是请朝晚期,很多八旗子弟都有鸦片瘾,基本每天就是躺床上吸鸦片,在这样颓废的同时,还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所以陈旧保守的八旗制度在后期也算是导致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军队基本已经丧失了战斗了,请政府不得不依赖湘军和淮军,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八旗军队十之六七都染有鸦片毒瘾,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革命军根本没有拿八旗军队当做对手看待,在革命军眼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才是主要的威胁和对手。

清末帝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就是在无兵可用的种情况下,只能宣布清末帝溥仪退位,清政府灭亡

最初清政府是想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将士驻防在全国各地,好巩固自己的政权,结果到了清政府晚期,这些八旗子弟都成了社会寄生虫,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之一。因此来说清朝兴于八旗制度,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其实是一种略带有奴隶制度性质的制度,它是制度的一种倒退,并不是一种前进的制度,前期清政府依靠八旗军队的骁勇善战统一了中国,但是中后期统治者不思革新进取,最终这个制度成为了拖后腿的制度,它是一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制度,所以它也成为拖死了清朝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21-03-10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不到一年,清朝开始建立对整个中国的统治,从而开始了2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和维持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军事制度,也就是八旗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清军才强大,才使得清军对外扩张,对内保持稳定。

满族人作为风俗之外的少数民族,基本生活在草原上,也就是说他们很少以农耕为生,基本上是狩猎。而捕猎猎物往往不是很温柔无害,所以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捕猎方法,就是多人组队,选出一个首领。

这个领导一般叫鲁牛二振,他领导的多人团叫鲁牛。当面对更大、更凶猛、更危险的猎物时,往往需要几个或更多的群体共同努力。这时为了便于行动,会选出一个更大的领导,为了便于领导指挥,会用不同的旗帜代表不同的团体和方向。

这样一个多群体的合作单位叫“固山”,也就是我们中文里所说的“旗”。有了这样一个自上而下清晰、分工明确、指挥方便的组织,狩猎和捕食将更加容易和安全,效率将得到提高,损失将减少。受此启发,统治者用了这样一套方法来编制军队,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八旗制度。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掌权者,他按鲁牛、嘉拉、鼓山的从小到大的顺序,设置了、正白、正蓝四面旗帜。其中一个牛记300人,五个牛记组成一个甲,五个甲组成一座固山,称为“五位数制”。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掌权者,他按鲁牛、嘉拉、鼓山的从小到大的顺序,设置了、正白、正蓝四面旗帜。其中一个牛记300人,五个牛记组成一个甲,五个甲组成一座固山,称为“五位数制”。

由于人数的增加,新任命的统治者皇太极在原有的四面旗的基础上增加了四面新旗,共计八面旗,分别是黄征旗、正白旗、郑弘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而这样一支庞大而强大的军队,作为皇帝的统治者,当然必须牢牢地控制它,否则,内部人心不平或者别人声称它。

所以每面旗都有旗主带领旗下的人,而这些旗主基本上都是皇帝子侄的血亲,暗示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努尔哈赤时期,他领导的黄旗和旗为戴山所有,正白旗为皇太极所有,杜领导的白旗,正蓝旗和蓝旗分别为芒古台和阿民。这些人要么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要么是他的孙子,都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作为旗主,他率领下属的一股山、五加拉和二十五鲁牛。即使在雍正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伊嘉拉统治下的鲁牛数量也是原来的二至三倍。这样算下来,旗主所掌握的军事力量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能轻易忽视。自古以来,拥有军事权力意味着你可以在政治上有一席之地,有发言权。

旗主有军事权力,也就是说他有政治权力。努尔哈赤曾经幻想过八王会一起讨论政治,一起讨论政事。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最渴望的当然是一家独大,这是别人无法反驳的。毕竟别人应该在床上睡得很香吗?这些掌握军权的旗主真的让统治者恐惧。

所以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就开始逐渐切断其他旗主的权力,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仅指挥原来的黄旗,还把黄旗和白旗都纳入自己的权力之下。

此外,皇帝还将触角伸向了旁边的五面旗帜,并控制着每面旗帜的旗点和衣领。国旗的主人只能控制国旗上的政府助理。

更何况,这些旗主本身的身份也不低,上三旗的旗主那可是地位最高的那一位,龙椅上的皇帝,谁敢说他权力小?再说这下五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的旗主分别是礼、肃亲王、克勤郡王、豫、郑亲王,本是就是世袭的爵位,自带光环的那种,便是什么都不做,也有朝廷的荫庇。

不过,虽然旗主的权力被削弱了,但也不可小觑。与过去相比,虽然他们的控制范围缩小了,但他们手中仍然有一些权力。俗话说死骆驼比马大,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比一般人强很多。

此外,作为旗主,其下的旗手应该尊重和尊重他们,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等级。《清钞·旗奴为旗舰主丧鼓》里有记载,“我突然向军机大臣请假,全军机回复说,旗主家里有丧案。"

这就讲了一个故事。军事部长宋军有一天请假了。他为什么请假?悼念他们的国旗主人。这位军机大臣是谁?这是皇帝的礼仪。皇帝的亲信手中握有实权,这样的高官,旗主死了,还得恭恭敬敬地去值班。可见这个旗主的地位也不一般。

所以,八旗主的权力虽然代代削弱,但也不容小觑。

第3个回答  2021-04-01

在清朝,八旗的旗主确实是身份显赫,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一直都很大,从清初到清末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没落的过程。

八旗制度的建立

八旗制度最早是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牛录额真就是“总领”的意思。

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将一牛录扩充为三百人,牛录额真遂也成为了官名。在这之后一牛录三百人的编制保持不变,但牛录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时期只有黄、白、红、蓝四旗。

到了1615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各部的征战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黄、白、红、蓝四旗之外,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将满族全体军民分别编入八旗,壮丁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而八旗的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担任。

八旗各有旗主,各置官属,各有人民,为并立各不相干之体制。

清朝初期的八旗旗主

在清朝的初期,八旗的旗主也被称为八固山,也是后来的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

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也是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就是后来的清太宗;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第二子阿敏。

四小贝勒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

四小贝勒中的最后一人努尔哈赤并没有指派,后来这一旗由皇太极兼领。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的势力最为强大,也被拥立为汗。皇太极继位之初,依然是八旗并立,并没有改变努尔哈赤的遗训。

但是后来随着镶蓝旗主阿敏的战败被治罪,蒙古尔泰和他弟弟德格类的去世,正蓝旗也归入到了皇太极的名下,也就是皇太极独领三旗。

入关后八旗制度的改变

顺治继位之后,将八旗制度重新改革,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改由当时的君主亲自领导,这三旗是上三旗,剩下的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成为了下五旗,由诸王、贝勒统辖。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又将各旗都设置了一名都统,两名副都统。都统成为了八旗的行政官员,不再臣属于旗主。于是,八旗旗务都归于都统管辖。在康熙末年的时候,康熙经常让皇子办理各旗的旗务,不在同过旗主。

当初下五旗的旗主大多是四大贝勒等人的后人,他们很多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是身份虽然很显赫,却已经没有了实权,不过这些人的俸禄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到了康熙朝之后,这些旗主都成为了闲散王爷,富贵闲人。

但是虽然这些旗主已经没有了实权,但他们的身份出身注定了在当时还是倍受尊重的,即使是当朝的一品大员见到他们仍然要磕头请安,毕竟在这些人的心中,旗人是当时的主人。

第4个回答  2021-03-23

不知道大家对《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一个片段有印象吗?和珅被乾隆皇帝宠信,权力权倾一世,当和珅碰见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的时候,和珅马上跪下磕头。

很多人好奇,和珅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一系列职务,还要给八旗旗主下跪吗?八旗的旗主是什么?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旗主呢?

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是八旗,由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成八旗,这八旗的领导人就称为旗主。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努尔哈赤统领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岳托统领镶红旗;阿敏统领镶蓝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杜度统领镶白旗。

到了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为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对八旗又进行了划分,顺治皇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还有多尔衮控制的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像诸王、贝勒掌管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下五旗。

这个时候的旗主权力就非常大了,旗主下面的旗人都是旗奴,旗主可以任意处罚旗奴的生命、财产。最底层的就是包衣奴才,包衣奴才用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家里的仆人。”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旗主的权力大以外,旗主和旗奴都可以世代沿袭,如果旗主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旗主可能会被削籍,子孙后代会从旗籍上除掉,旗奴无论混的多发达,都是旗主家的奴才。就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年羹尧,原本是雍正家的包衣奴才,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给年羹尧抬旗。

刚开始年羹尧并没有打算投靠雍正,雍正就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后来八爷胤祀想拉拢年羹尧,向康熙奏请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康熙皇帝就同意了。年羹尧从四川回来以后,亲自到胤祀府上道谢,最后胤祀把一枚印章盖在画上,表明他心中有数。

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乱,邬先生分析,让胤禛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位置,推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监督后方粮草,然而年羹尧一进京,就跑到胤祀哪里,再一次对年羹尧进行拉拢,雍正认为“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事情还需要商议”,年羹尧就在府上跪了一上午。

后来,雍正又对年羹尧进行了拉拢,从电视剧上不难看出,旗主的权力大,年羹尧至始至终都是雍正家的奴才。年羹尧要想升官,就得委曲求全。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就被架空了,但是旗主也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

在清朝的296年的历史中,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辅相成,八旗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的没落之路。如今说到大清王朝,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那浩浩荡荡井然有序的八旗大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