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文化(诗人笔下,精神品格)?

如题所述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bai化中,菊花主要有du以下几点象征意义。

1、高尚情操的dao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陶渊明开始就赋予菊花坚韧不拔、孤傲冰清的气节,所以它有着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美称。

2、伤感的象征: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里的“黄花”就是黄菊,正值重阳,而此时,李清照的丈夫并不在她的身边,这让她感到孤独与凄凉,陪伴她的只有美酒与黄花,因为思念丈夫,李清照形容憔悴,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用一句“人比黄花瘦”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真可谓神来之笔。































3、吉祥高寿的象征:此外九九重阳与菊花九月盛开相叠,有着吉祥高寿的寓意。

二、在外国的文化中,菊花主要有以下几点象征意义。

1、白菊花是与罗马教皇有关,所以其花语就有了高尚、真实之意,一般认为这种花有着脱俗出众的气质。

2、在日本,由于日本皇室的家族徽章为菊花,所以在他们国家菊花有着很高的地位,其代表了对美、自由和自然的向往,日本人在扫墓、祭祖甚至新年都会用到菊花。

1
[唐]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9
[唐]
崔橹

《村路菊花》

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
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

10
[唐]
鲍溶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

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

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

11
[唐]
广宣

《九月菊花咏应制(一作清江诗)》

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
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

2
[唐]
黄巢

《不第后赋菊/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0
传统文化中的菊文化:

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中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菊花在最后一个月齐放来指示月令。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结缘之始。

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据古书所云,秦代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晋唐时代,菊花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证明菊花在晋代已经栽培。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秋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和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黄”。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

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金秋九月,菊花绽放,千姿百态,令人目不遐接。因此,九月亦称“菊月”。重九为九月时令,就同端午节与艾草、菖蒲密不可分一样,菊与重阳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阳节又叫“菊节”、“菊花节”,是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

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活动除登高、饮菊酒、插茱萸外,还洐化出了一些小的节俗活动,如赏菊。簪菊、食菊糕等,花样繁多,意趣无穷。簪菊这种习俗起初有辟恶的意思,后来则纯粹是为了装饰。菊酒用菊花浸制而成。东晋时,人们酿制菊花酒是将菊花的茎叶一起采收,和上黍米酿制,需用一年时间,到了元代,只消一夜即成,而且卖酒的酒店都在重阳节用菊花缚成牌楼。据《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在慈恩寺大雁塔客,群臣献菊花酒祝寿。

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很著名的关于菊花的故事,这篇故事叫作“黄英”,故事说一个人名叫马子才,他家历代养菊,一次他到南京去寻访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个姓陶的少年,这人对于养菊花很在行,他有一个异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黄英。他们作了邻居,马子才娶了黄英作夫人,两家成为亲戚。有一次陶公子喝酒喝醉了,变成一棵大菊花,黄英把它拔起,放在地上,第二天又变成原形;第二次陶又喝酒喝多了,又变成菊花,这次却变不回来――醉死了。这棵菊花的根长出新芽,开了粉色的花,还带着酒香,这种菊花就叫作“醉陶”。

网上搜的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