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如题所述

西游记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原因:

1、皇帝方面:饱受冤魂骚扰,需要大乘佛经普度冤魂。

2、佛祖方面:金蝉子十世劫难已满,该回来了。

3、个人方面:玄奘大师自己也有这个大愿心,这个也是历史真实原因。

4、观音方面:交差,顺便把原属于道教的几个人人才挖过来: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龙王太子。

扩展资料:

佛祖通过唐僧到西天取经的这个过程,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人间的众生饱受冤魂的骚扰,需要大乘佛经普渡冤魂,第二,对于一些犯过错误的妖怪神仙,一次表现立功的机会重新成仙的机会,以示我佛法的恩典。第三,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能达到和天庭分庭抗礼。

唐僧西天取经,是因为天竺在唐朝人的印象中就是西天取经。或佛经、佛教首先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古人对地理的认识是这样的。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唐僧自然也会去那里取经。

唐僧是以凡人之身来行圣人之事的人,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外有山川险阻,内有险阻,七情六欲,经历了种种考验。西行的唐僧就是一次修行的旅程。人类能够超越自己,这就是一个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唐僧为什么想着去取经?因为这是皇帝下达的任务,他不得不去。并且他自己也作为和尚,看到国内只有小乘佛法,也有想要取得真经的想法。

皇帝在地府一游中被冤魂吓到

看了西游记原著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经并不是整部《西游记》的开端。在此之前,专门有一个章节谈皇帝地府一游的事情。据说皇帝去地府转了一圈,在地府路过“枉死城”,做皇帝的肯定不小心沾染了很多因果,导致很多冤魂因自己而死,于是这个地方有很多冤魂恨着皇帝。皇帝担心自己以后来到地府过不了这一关,于是就得想办法祛除这些冤魂的怨气,地府人员给的办法就是让皇帝回到现实世界后,去做一场水陆大会。

取真经做水陆大会。

于是等皇帝回到了现实,就立马召开了这一场水陆大会,召集了很一批有才能的和尚。而此时此刻观音到了这个地方,对皇帝说这个水陆大会因为没有“大乘佛法”,所以不能够消除冤魂的怨气,需要取得真经在做一场水陆大会才能够彻底平息这些怨气。于是皇帝就当场颁布任务让那些来讲经的和尚去求取真经。由于此前唐僧受了皇帝的恩赐,此时此刻皇帝提出要求,唐僧自然无法推辞,只能领命前往。

单是讲黄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起因,就写了许多章节,叙述十分详尽,想象很是离奇古怪,不得不说西游记的浪漫色彩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中独一无二的。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之一。清代多位学者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崔判官的再三嘱咐,太宗皇帝谨记于心。还阳之后,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那消个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唐王遂着魏征与萧星、张道源,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这位大德行者会是谁呢?

玄奘法师。
次日,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内中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这位高僧颇有来历,他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做陈玄奘。也就是我们说的唐僧。
当时三位引至御前,拜罢奏曰:臣星等蒙圣旨,选得高僧一名陈玄奘。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江流儿叩头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用心再拜明僧,排次庠黎班首,书办旨意,前赴化生寺,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
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遂到化生寺里,聚集多僧,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选得大小明僧共计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
有了魏征的引荐,玄奘成了坛主。众所周知,《西游记》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这场水陆大会和西天取经有什么关联呢?

取经由来。
光阴拈指,却当七日正会,玄奘又具表,请唐王拈香。此时善声遍满天下。太宗即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
正当玄奘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时,观音菩萨变化成一个丑陋的游僧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出此状况,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太宗命令擒下。却认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道:正是。太宗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那菩萨祥云渐远,霎时间不见了金光。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当即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

一场声势浩大的水陆大会,在观音菩萨一句“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中被暂停了下来。要说崔判官嘱咐的水陆大会能不能度亡脱苦?菩萨给出的答案是可以的。只是这次水陆大会的配套设备跟不上,小乘教法拖了后腿嘛!要想水陆大会达到实效,就要引进我佛如来处的大乘佛法三藏。
无可争议,所谓的唐僧取经,实际上是唐太宗取经。唐僧的西去只不过是愿效犬马之劳,帮太宗消除困苦而已。这也非常符合《西游记》的原名《西游释厄传》。

现在我们来理一理,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是如何将如来的传经演变成唐僧的取经!
第八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这是如来的本意,要把大乘佛法三藏永传东土。但是东土大唐的倒佛现象普遍!已有的小乘教法就遭遇了倒佛派的毁谤。比方说,太史丞傅奕的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作为后来者的大乘佛法很难打开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效应。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汽车市场,在政府的带动,合资车在中国大放异彩。如果当初政府带动的是我们的自主品牌,可想而知,今天的汽车市场肯定会是另一番局面!
只要皇帝接受了,大乘佛法必能发扬光大。结果也看到了,太宗开启水陆大会之时,下了一道圣旨——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因此为了这个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局。
首先,和龙王本无瓜葛的袁守诚挑起事端!以袖传一课给渔翁,叫他百下百着。龙王为保水族和袁守诚来了次赌赛。这次赌赛在玉帝的帮助下,龙王输的一塌糊涂,糊涂到违了圣旨。性命攸关之际,龙王请求袁守诚指条生路,这条生路把龙王和唐王的恩怨指了出来。
有了这场恩怨,阎王以三曹对案为由,把唐王带到地府。这趟地府的经历胆战心惊,唐王见到的尽是因他而死的亡魂。要想消除这些亡魂,必须要办一场水陆大会。
在此铺垫下,观音菩萨的出现让取经计划水到渠成。而唐僧身为水陆大会的主持人,在现有的小乘教法无效下,他的请命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白了,传经之所以能够演变成取经,靠的就是局。这个局让唐太宗对大乘佛法产生了需求。这也是太宗要走“尽忠的超生贵道”还阳的原因,从还阳的那一刻起,多了二十年光阴的太宗将忠于佛教。
当然,一个局的成功,除了策划人,最主要的是对手和实施人。

作为对手的唐王。
如果唐太宗的帝王路没有过多的杀戮,那地狱就没有针对他的亡魂,没有了这些亡魂,太宗也就没有明显的弱点。所以太宗的入局,是因为他心中有鬼。这也是如来选择南赡部洲的原因,南赡是一个有杀戮,有作为的部洲。

作为主攻的龙王。
按理说,龙王应对袁守诚的挑衅本应无需赌赛,只要在渔翁下网处安排巡水的夜叉吓吓他即可。此招一出,渔翁肯定不再相信袁守诚,鱼没打到,命要吓掉了嘛!龙王的保族行动也就轻松完成了。
退一步说,龙王要和袁守诚赌一下,是为了教训这个挑衅者的话,在袁守诚早于自己洞悉玉帝旨意的时候,龙王应该意识到袁守诚的不简单!即使龙王再糊涂,擅自改了旨意,那他也应该知道,杀他的是玉帝,唐太宗根本没有能力救他是吧!
所以,看似糊里糊涂的龙王,其实是最大的功臣!龙王和袁守诚的赌赛只是一出戏,这出戏成就了恩怨,引发了三曹对案。不然阎王带太宗去了地府,就没有让他还阳的理由了!
不过这里有个疑问,如果龙王是主攻,可为什么他甘愿当炮灰呢?阎王有话要说!十王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所谓的生死簿就是生簿和死簿,又因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所以生簿又叫南斗星生簿,死簿又叫北斗星死簿。很明显,阎王所说的南斗星死簿并不存在,一本不存在的簿子记录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事。换句话说,阎王在撒谎。这也意味着龙王没有死。至于他的去处?留在小白龙身世再谈。

作为推手的魏征。
遵如来法旨的观音菩萨,不但要找寻取经人,还要把锦蝠袈裟和九环锡杖送于他。在长安城访察多日,未逢真实有德行者。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
于是,菩萨带着佛赐的宝贝来到紫禁城东门。在宰相萧星引见下见到了唐王。唐王从头细看,果然是件好物,道:大法长老,实不瞒你,朕今大开善教,广种福田,见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敷演经法。内中有一个大有德行者,法名玄奘。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受用。你端的要价几何?。菩萨起手道:贫僧有愿在前,原说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决不要钱。贫僧愿留下此物告回。
经唐王之手,袈裟和锡杖成了唐僧之物。这意味着,唐僧成为坛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认定为取经人。或者说,唐僧是内定人选。这个功劳要归于魏征。假设没有魏征的引荐,唐僧就成不了坛主,更不说取经了。
在这一系列局中,魏征的作用很大!一招梦中斩龙,促使龙王和唐王的结怨。一封书信,让判官添寿,太宗还阳,开启水陆大会。一次查选,更是把唐僧推上了漫漫西游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8
为了普度众生
第4个回答  2021-01-02

温泽辉书画工作室祝你愉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