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的历史进程

如题所述

外商开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压片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大中华唱片厂和上海胜利唱片厂相继建成投产,由此拉开了我国生产唱片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唱片业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纷纷投身艺术创作和唱片制作领域,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战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渔光曲》(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始曲)、《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游击军》、《江南三月》和《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都是为电影或唱片而制作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许多优秀民族器乐曲都是聂耳、冼星海等人为出版唱片而编写和配器的,这批珍贵的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二、三十年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的年代,李叔同、肖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周小燕、喻宜萱等艺术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表演事业,留有许多传世之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天涯歌女》等。 19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国语时代曲流行于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龚秋霞、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等。1950年代在高级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19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自组乐队,以唱英文歌曲为主。著名乐队有:泰迪罗宾与花花公子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许冠杰与莲花乐队(Sam Hui & Lotus)、陈任与Menace(Joe Chen & Menace)、松散者(Loosers,温拿乐队前身)以至较后期的新特乐(New Top Notes)及玉石乐队(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为主,著名的有陈美龄、陈秋霞等。
1974年许冠杰推出的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 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香港音乐史上最辉煌和最缤纷多彩的时段。从许冠杰,罗文,林子祥,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王杰领衔的乐坛潮流到beyond、张学友的兴起 。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手。
8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参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乐譬如乐与怒、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比较有时代感,改编歌曲成了一个热潮。其中以《捕风的汉子》、《风继续吹》等歌曲为代表。 19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了巅峰时期,先有王杰独领风骚,后有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及王菲,郑秀文等实力派天后代表。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国语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其它大中华地区,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张学友刘德华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尝试国语流行音乐的表演。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国语唱片《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其事业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同为四大天王成员刘德华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歌曲风靡整个华人地区。
90年代末经过金融危机后,随着四大天王的逐渐淡出,进入新世纪后香港乐坛,只出现了谢霆锋、陈奕迅等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外商开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压片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大中华唱片厂和上海胜利唱片厂相继建成投产,由此拉开了我国生产唱片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唱片业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纷纷投身艺术创作和唱片制作领域,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战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渔光曲》(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始曲)、《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游击军》、《江南三月》和《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都是为电影或唱片而制作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许多优秀民族器乐曲都是聂耳、冼星海等人为出版唱片而编写和配器的,这批珍贵的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二、三十年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的年代,李叔同、肖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周小燕、喻宜萱等艺术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表演事业,留有许多传世之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天涯歌女》等。 19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国语时代曲流行于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龚秋霞、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等。1950年代在高级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19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自组乐队,以唱英文歌曲为主。著名乐队有:泰迪罗宾与花花公子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许冠杰与莲花乐队(Sam Hui & Lotus)、陈任与Menace(Joe Chen & Menace)、松散者(Loosers,温拿乐队前身)以至较后期的新特乐(New Top Notes)及玉石乐队(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为主,著名的有陈美龄、陈秋霞等。
1974年许冠杰推出的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 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香港音乐史上最辉煌和最缤纷多彩的时段。从许冠杰,罗文,林子祥,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王杰领衔的乐坛潮流到beyond、张学友的兴起 。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手。
8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参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乐譬如乐与怒、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比较有时代感,改编歌曲成了一个热潮。其中以《捕风的汉子》、《风继续吹》等歌曲为代表。 19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了巅峰时期,先有王杰独领风骚,后有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及王菲,郑秀文等实力派天后代表。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国语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其它大中华地区,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张学友刘德华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尝试国语流行音乐的表演。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国语唱片《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其事业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同为四大天王成员刘德华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歌曲风靡整个华人地区。
90年代末经过金融危机后,随着四大天王的逐渐淡出,进入新世纪后香港乐坛,只出现了谢霆锋、陈奕迅等的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