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为何杀了朝中重臣刘琰呢?

为什么诸葛亮要杀了刘琰?

个人认为刘琰的死并不冤枉,有一个成语叫做“祸从口出”刘琰就是典型的口出狂言的人,历史中记载两次刘琰的口出狂言,第一次他侥幸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他自己也做了深刻的反省,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严重教训,所以当他再次口出狂言的时候,其结果就是被处死。


其实这主要和刘琰他个人的品德有关,首先刘琰这个人很早的时候就和刘备认识了,而且还和刘备的关系非常的好,在刘备去世过后他被封为都乡侯并车骑将军,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他有一点,刘琰并不参与政事,在政治上低调,但是他却在生活中很高调,各种排场都有他, 非常会享受,而且在享受上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可以说就是一个“只会享受”的人

他这个人虽然有着文采,能言善道但是他的心胸并不宽广,有时候会引发偏执和争端,他第一次和魏延发生过争执,刘琰他口出狂言,荒诞不经,诸葛亮为此很生气,但是诸葛亮没有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他很是感激于是就自我反省,说以后一定改掉这个毛病,他把这次口出狂言的原因归于自己多喝了酒,这肯定不是实情,即使有许多人不满,但是碍于身份也就没有多说。诸葛亮也因此把他贬官,让他远离蜀汉的政治中心,他认为自己这样的身份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处罚,于是他就对诸葛亮有些不满。

可是他的第二次直接让他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在北伐前一个正月,按照惯例大臣要带着自己的妻子进宫向太后庆新春,刘琰因为自己的老婆长得很漂亮于是就对自己的妻子看得非常的紧,但是太后因为太想和他的妻子说话聊天于是就把他的妻子留在了宫中,一留就是一个月,这谁受得了啊,等到自己的妻子回到家中,就问妻子,是不是和刘禅有了私情,妻子百般否认但是他就是不相信,还让士兵鞭打自己的妻子,诸葛亮知道过后很心痛,认为他死性不改,向皇权挑战,藐视皇权,已经不把皇上放进自己的眼中,所以诸葛亮就下令将他处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刘琰死的并不冤枉,有一个成语叫做“祸从口出”,刘琰就是典型的口出狂言之辈,史籍中记载过两次刘琰的口出狂言,第一次他侥幸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他自己也做了深刻的检讨,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严重惩罚,以至于没有深刻的教训摆在那里,所以当他再次口出狂言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弃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在闹市口处死。

实际上,刘琰的身份并不一般。他与刘备同宗,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他就已经与刘备相识,且二人关系很好。他跟随在刘备身边,由此可见刘琰已经算是蜀汉的元老了。而且刘琰这个人能说会道,文采很好,并且长相出众,有名士之风流,绝对不是一般的人物。

刘备去世之后,刘琰被封为都乡侯并车骑将军,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有一点,刘琰并不参与政事,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陪衬,跟在诸葛亮身边,做点和他身份相配的小事,而蜀汉真正掌权的是诸葛亮。或许这也算是刘琰的聪明之处,在政治上低调,但却在生活中很高调,各种排场一应俱全,极会享受,在享受上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或许这也算是名士们的一个通病。

虽然刘琰官位很高,能言善辩并且有名士之风流,但到底心胸并不宽广,甚至有些偏执,很容易引发争端。公元前232年,刘琰和魏延发生矛盾,刘琰口出狂言,荒诞不经,诸葛亮很生气,但是也并没有将刘琰交给司法部门去审问,而只是先口头责备了一番,当时刘琰还是很感激诸葛亮的,自己写了检讨承认错误,并感谢诸葛亮没有将他交出去,他以后一定改变等等,决不能让酒误事。他将自己口出狂言的原因归结为喝多了酒,这显然并不算是实情,其实他自己也承认,人们对他有“纷纭之论”,也就是说很多人早就看不惯他了,只是碍于刘琰的身份不能把他怎么着。

当然这件事中,诸葛亮也并非对刘琰没有一点惩罚,他虽然没有将刘琰贬官,但却将刘琰遣送回了成都,远离了蜀汉政治中心,这样的处罚其实是很轻的,但刘琰却很不满意,他以为自己的身份应该不至于受到处罚,毕竟他自己也检讨了。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想长远的发展,都必须有好的规章制度,不能视制度为无物。这一件事只是让刘琰对诸葛亮不满,却没有给刘琰足够的教训。两年后,他再次犯错就直接要了他的命。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前的一个正月,即234年的正月朝庆,按照惯例,像刘琰这样的大臣要带着妻子进宫向太后庆贺新春,而刘琰也确实带着自己的妻子胡氏进宫拜见太后。胡氏天姿国色,容颜清丽,正是因为她的这份美丽,给刘琰带来了不安全感,总觉得所有人都喜欢胡氏,总以为胡氏多看别的男人一眼就可能与对方有私情,因此平时,刘琰将胡氏看得很紧。

但偏偏在这一年的春节朝庆的时候,太后因为想和胡氏多说说话,就将胡氏留在了宫中,这一留就是一个月,刘琰如何能够淡定,毕竟宫中住着的不只有太后,还有刘禅。于是等胡氏回到家中后,刘琰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觉得胡氏和刘禅之间一定有私情,他想到了就去问胡氏,胡氏自然不可能承认,但无论她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刘琰心中认定的这个事实。

刘琰见胡氏不肯承认,就让身边的士兵责打胡氏,甚至用鞋子抽胡氏的脸,但是胡氏还是一口咬定什么都没有发生,后来刘琰打够了,就一纸休书将胡氏赶出了家门。就这样被休掉,胡氏如何能甘心,她将发生的一切上告朝廷,然后诸葛亮命人去查,将刘琰抓了起来。

诸葛亮很心痛,没想到刘琰这个人死性不改,竟敢说蜀汉的皇帝刘禅与自己的妻子私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污蔑了,这是在向皇权挑战,连皇帝都敢冤枉,还有什么是刘琰不敢做的呢?他已经不将皇权放在眼中了,这样的人实际上就只有死路一条,根本不可能再给他生的机会,于是在诸葛亮的命令下,刘琰被弃市。

刘琰的死其实认真说起来和什么宫廷丑闻没有关系,首先胡氏和刘禅并没有私情,这纯粹是刘琰自己想出来的,其次,即便刘禅真的强要了胡氏,这也并不是什么特别难以容忍的大丑闻,毕竟当时是三国时代,很多后世的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发生了一件两件。刘琰真正的死因就是他的口出狂言,连皇帝也敢拉下马。这样的一个人留着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呢。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这位被杀掉的大臣名叫刘琰,和刘备一样属于中山靖王之后,一直追随着刘备,后来则因为怀疑自己的妻子私通后主,所以被丞相判处死刑。

虽然默默无闻,但官位很高

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文学作品“演义”中,作者对于他的描述不过是简洁的几笔,所以才会使得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感觉到很陌生。他的“出镜率”太低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边缘人物,相反他在蜀国时期曾以“3”号和“2”号存在,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那是因为就此人来说,是因为真的没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的事迹。刘备之所以会一直重用他,是因为他长相好、又是同宗之人,而且教养好,能够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最为重要的便是忠心。也正是因为他的忠心,才使得主公对其是宠爱有加,在蜀国称帝后,便让其做了一个地方的太守,后来在先帝死后,朝廷又将他的位置升迁到了朝廷中的三号角色。

虽然他很会聊天,而且和先帝的关系又很好,在朝中又地位很高,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实权。毕竟他也是一个血性男儿,也有着建功立业,以及手持重权的心,但无奈自己吃啥啥不行,便老老实实的在这个职位上撅着。虽然他没有什么能力去处理国家的政务,但他却很有能力去“造”!也就是现代中的词语“炫富”、“将排场”,想以此来安慰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于是乎,就在朝廷因为外患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这位仁兄可倒好,天天在家享受清福。后来因为朝中二号李严的被贬,导致了丞相将他的职位从原来的三号,提高到了二号。就这样,一个曾经没有实权的他,在这样的机遇下得到了权力,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天大的高兴事。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之所以会将他的位置提升,其实是为了以此鞭策他,让他不要再沉迷于享受,多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虽然他升了官,也拥有了权力,但是他终究没有那个能力,是干啥啥不行。在蜀军北伐时,他因为粮草的问题而出了问题,因而受到了诸葛亮的训斥,从那以后,曾经想要成为英雄,展现才华的他“自闭了”。

被杀的原因

在蜀汉的朝廷中,有一个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在新春的时候,大臣的妻子需要进朝对太后祝贺新春。于是,按照这样的制度,他的妻子便前往到了宫中去祝贺太后,虽然这一切的程序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坏就坏在他的妻子在宫中一住就是一个月。因为之前的事情,再加上外面的流言风语,他便偏执的怀疑自己的妻子是不是和后主私通了。于是在妻子回来后,他恼羞成怒的命家里的家丁将其捉拿,并对着妻子是一顿严刑拷打,后来还休了她。

他有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我们不知道,但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将这件事在朝廷上告发了,这件事的告发,损害的不仅是皇室的尊严,还是这个国家的风气。因为在一个国家中,皇帝是民众的精神领袖,而在古代治理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便是德和孝,所以如果皇帝都被传出这样不检点的事,就会使得他的统治力从而降低,使得这个皇室的地位不保。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诸葛亮便在后来判决刘琰为死刑,斩杀在了街头中。

而当时诸葛亮之所以会杀这个人,为的就是将皇室的尊严保住,为的也是稳定后主对于这些老臣们的统治。

第3个回答  2019-10-02
刘琰作为蜀国重臣,善谈论,刘备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可以看出刘备对他很重用!后由于猜忌夫人胡式与刘禅有染,对以施加重型,并且休了胡式赶出家门,胡式告发,刘琰被关进大牢!蜀国法律有规定禁止官员用鞋责打妻子的脸部,所以在闹市区执行死刑!获得刘禅和诸葛亮的同意!
第4个回答  2019-10-02
因为他认为这个人在今后必定会对目前的局域网有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或者是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就在于此之前,将他杀掉一绝后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