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蓝光过滤功能,商业噱头还是护眼法宝?

手机蓝光过滤功能,商业噱头还是护眼法宝?

  流言:11月14日,华为Mate 9发布,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就是蓝光过滤。华为宣称,使用了蓝光过滤功能,手机可以在昏暗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视力。
  真相:拥有蓝光过滤功能的手机在今年频繁出现,8月发布的三星note7就搭载了这一功能;今年3月,苹果更新的iOS 9.3也搭载了名为night shift的功能,用来过滤蓝光;护眼宝等多款过滤蓝光的APP也在应用商店畅销。

  蓝光是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没有单独的白光,蓝光与绿光、红光混合后呈现出白光。其他的一切颜色光都是由红绿蓝三基色混合构成的。在色觉正常的人眼中,蓝光的波长范围在435纳米到450纳米之间。相比绿光与红光而言,蓝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所以蓝光对于人眼更有刺激性。

  但是,如果严谨地表述,人类主要获得的蓝光肯定是来自日光,所以认为蓝光对眼睛有害并不科学。不仅如此,新生婴儿黄疸过多就是用蓝光灯箱来照射,蓝光照射还能够破坏细菌等。所以蓝光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如果我们具体到屏幕上的蓝光呢?北京医院的眼科医生胡蕾认为,在理论上蓝光对于视网膜的确有损害,特别是黄斑区如果有长期积累的蓝光照射会引发病变。

  黄斑是眼睛观看的主要区域,只要眼睛看东西,黄斑就对准了物体。但是蓝光对黄斑区有害并不一定能造成损伤。因为人眼有过滤功能,角膜和晶状体都会过滤掉大部分,只有少部分才会进入黄斑范围。那么这少部分进入的蓝光如果长期积累,对人眼会造成损伤在理论上说得通。但是人类频繁接触蓝光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胡蕾表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直接损伤,也没有相应的临床实验,所以人们不用过分担忧。

  虽然蓝光与人眼健康的关系尚未有科学论断,但是2014年12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屏幕蓝光真的会影响人类睡眠。

  在实验中,研究者招募了12名健康的年轻人(6男6女),在14天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天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间,固定睡眠8个小时,这个习惯在他们参与此研究前已经持续了三周。随后,研究者让参与者分别按照以下两种情景进行阅读:连续五晚睡觉前,在昏暗的灯光下使用自发光电子书阅读器(如iPad)阅读约4小时;连续五晚,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阅读纸质书籍约4小时。

  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参与者与睡眠有关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监测,包括褪黑素水平、睡眠潜时(指关灯到睡眠开始之间的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熟睡时间占在床上时间的比例)和脑电图。参与者还被要求评估自己的主观嗜睡度。

  其中褪黑素作为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其水平通常会在睡前上升;而在研究中发现,睡前使用发光电子书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时,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分泌周期也会被推迟。

  实验结果显示,在阅读自发光电子书的条件下,褪黑素开始分泌的时间比阅读纸质书晚1.5小时以上,这可能会增加人们患上睡眠周期延迟障碍和失眠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可以自己决定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的人。

  研究者分别检测了自发光电子书的发射光和纸质书的反射光的全光谱图。结果发现,这类电子书发出的光大多为波长较短的光,其波峰在452纳米,位于蓝光范围里;而纸质书反射的光是广谱光(白光),波峰在612纳米。

  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广谱光,短波长的光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褪黑素分泌,使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发生相位迁移,并增加人的警觉度。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也没有直接把蓝光和影响睡眠相关联。因为,他们并没有使用具有长波长的电子设备进行对比实验。但是研究人员建议,如果不想影响睡眠,最好不要在睡前使用这种电子设备。

  (来源:《科技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科技生活》周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1

手机的"蓝光过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护眼,但是如果仗着自己的手机有蓝光护眼功能,一天24小时有25小时都在看手机,那么大概率还是会瞎掉。

手机的"蓝光过滤"功能

蓝光本身作为不能再分解的三原色之一,是手机屏幕成像质量的重要一环,所以蓝光是不可能被完全过滤掉的。

手机的"蓝光过滤"功能,过滤掉的仅仅是上面提到的有害蓝光而已。

"蓝光过滤"功能护眼

综上所述,手机的"蓝光过滤"功能确实能护眼,不过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可远不止有害蓝光这一种(长期近距离注视手机屏幕、黑暗环境长时间使用手机等),而"蓝光过滤"功能,却只针对有害蓝光对眼睛造成的损害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