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弱势时,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让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然的。

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因此做人需要精通“撤步术”。

秦始皇从继位到亲政,其间经历了9年时间。这期间秦国的政权便落在了母亲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的手中。这就使得与君权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势力得到恶性膨胀。

秦始皇继位后,吕不韦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而且还攫取了作为国君长者的“仲父”尊号,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发户。更为嚣张的是,吕不韦还招养门客3000人,著写《吕氏春秋》,目的就是企图在秦始皇亲政后,使其仍然按照吕不韦的意图去统一和治理天下。

赵太后在秦庄襄王死后,孤身无偶,吕不韦投其所好,找了一个人假充宦官,进入太后宫中。太后对他十分宠爱,除了将自己所掌政务全部交于这个假宦官决断,还将其封为长信侯。依仗太后权势,假宦官为所欲为,不仅大肆挥霍国家财富,而且广泛搜罗党羽,图谋不轨,许多朝廷重要官员都投靠到他的门下。他家中有奴仆几千人,求得官职来当门客的多达1000余人。

面对吕党和后党两集团的嚣张气焰,秦始皇深知自己势不如人,表面上采取了忍的策略,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为扫除两大障碍做了充分准备,表现了一个英明君王的高超的斗争艺术。

公元前238年,假宦官想在秦故都雍城的蕲年宫杀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备,立刻命令昌平君等人率军镇压,活捉假宦官。九月,将他车裂,诛灭三族,党羽皆枭首示众,受案件牵连的4000余人全部夺爵流放蜀地。

秦始皇并没有一鼓作气乘机铲除吕氏集团。吕不韦辅佐先王继位的卓著功勋众所周知,在秦国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过急,难免败事,因而秦始皇暂时没有动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根基已稳,于是开始逐步解决吕氏集团的问题。他先是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轰出秦都成阳,赶到封邑洛阳居住。秦始皇怕吕不韦与关中六国勾结,最后派人赐他毒酒,迫他自尽。

秦始皇亲政不久,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最后顺利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君权,为其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不乏英雄气概,但他也有让步的时候。他迎献帝定都许昌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他当时还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反,曹操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而曹操这时的力量并不强,与袁绍等人相比,更处于弱势。因此曹操采取后发制人的方略,将袁绍打败。

曹操得势后,袁绍摆出盟主的架势,以许昌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献旁迁到鄄城,因鄄城离袁绍所据的冀州比较近,便于控制献帝。可是曹操在重大问题上不让步,断然拒绝了袁绍这一要求,而且还以献帝的名义写信责备袁绍说:“你地大兵多,而专门树立自己的势力,没看见你出师勤王,只看见你同别人互相攻伐。”袁绍无奈,只得上书表白一番。

曹操见袁绍不敢公开抗拒朝廷,便又以献帝的名义任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将军(不常设)之下。袁绍见曹操任大将军,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十分不满,大怒道:“曹操几次失败,都是我救了他,现在竟然挟天子命令我来了。”拒不接受任命。

曹操感到这时的实力还不如袁绍,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袁绍闹翻,决定暂时向他让步,便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只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由于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总揽着朝政。

与此同时,曹操安排和提升一些官员。以程昱为尚书,又以他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巩固这一最早的根据地;以董昭为洛阳令,控制好新旧都城;以夏侯渊、曹洪、曹仁、乐进、李典、吕虔、于禁、徐晃、典韦等分别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牢牢控制军队。

曹操表现得很谦恭。杨奉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曹操连上《上书让封》、《上书让费宁侯》、《谢袭费亭侯表》等,表明他“有功不居”。

曹操深知自己还是弱者,因此对袁绍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朝廷的封赠表现出“力所不及”的谦恭。等到羽毛一丰满,他就大张挞伐了。

官渡一战,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

在前进中,双方对峙势均力敌的时候,干耗着不是出路。当有一方出现异常而后退时,他的目的很明显:打破僵局,争取最大的冲击力。同样,生活和学习也一样,在走进犄角而不能摆脱时,我们把问题放下,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在经过一段的放弃和精神松弛后,原本复杂的难题此时也许会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以撤为进,调换思维的结果。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方法总比问题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