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简短些300字以下

如题所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3
中秋二字最早是出现在《周礼》中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米粥饮食”。而周礼里边的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什么的也不太明白。而在另一本书《礼记》上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礼记中的夕月指的就是祭拜,是说帝王在白天的事向太阳拜,晚上的时候像月亮祭拜。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第2个回答  2008-09-13
看过春光灿烂猪八戒就知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