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师傅有哪些,都是些什么人?

如题所述

孔子的老师应该有很多,其中有记载的大概有: <<师说》有云: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少昊氏后裔。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质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知识渊博,对少昊文化十分通晓。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时,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郯子回答甚为详尽。这件事载入史册,流誉后世,留下了关于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当时孔子年仅二十七岁,听到此事后,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在《师说》中“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 师襄, 《家语辩乐》:“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师襄是鲁乐官。 苌弘 ,字叙,古资中县(今资阳市雁江区)人,(前575-前492)。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苌弘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反间计而将其杀害。现资中发轮镇有苌弘读书遗迹。亦作苌宏,人名。字叔,又称苌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由于帮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事见《左传·哀公三年》。《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老聃, 关于孔子学于老聃的事,在《史记》的《孔子世家》和《老子传》里,均有记述。在《礼记》、《孔子家语》、《孔子集语》、《孔子年谱》、《庄子》、《吕氏春秋》、《白虎通》、《潜夫论》等书中,也有记载。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高士传》、《水经渭水注》所引:“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二是《孔子世家》所说:孔子年三十前,与鲁南宫敬叔适周见老子。三是《孔子年谱》所谓“三十五岁,与南宫敬叔适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四是《庄子·天运篇》讲的,“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五是《庄子·天道篇》所述;孔子欲藏其所修之书于周室,前去会见“免而归居”的徵藏史老聃。这五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应作分析。前面所说三次,孔子去东周都城洛阳见老子,实际上只是一次,就是与南宫敬叔一起去的那次。据《孔子世家》所说,当在孔子年近三十的时候。因为《世家》在叙述孔子去周见老子一事以后,讲到当时鲁国周围晋、楚、齐三大强国争战的形势,然后接着说,“鲁昭公之二十年(前522),而孔子盖年三十矣”。以此推之,孔子适周见老子,当在三十岁的时候。为什么又有“孔子年十七”和“三十五岁”适周的说法呢?我认为,都是由于对《世家》的误解造成的。《世家》第四段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要其嗣懿子向孔丘学习的一段话,隔了一段,就述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的事。于是就有“孔子年十七”适周见老聃之说。可是持此说的人,忽略了中间隔这一段所说:孔子及长,尝为季氏史、司职吏,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的经历,而直说年十七适周,是不确当的。“孔子年三十五”适周之说,则基于《世家》孔子适周一段之后的第三段,记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后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的事,于是产生“孔子年三十五”适周见老聃之说。但持此说者忽略了在“孔子年三十五”之前,即孔子适周后的第二段,已有“孔子盖年三十矣”的记载。所以再后推到“年三十五”,也是不确当的。至于第四、第五《庄子》说的那两次,其中“孔子年五十一”,南之沛见老聃之说,较为具体,且老聃为孔子说“至道”的内容,在《孔子家语》中得到了印证。最后,所谓孔子欲藏书于周室,而往见已退休居家的老聃,则应是孔子晚年的事,实属虚构而不必当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孔子年三十和年五十一,正是青壮年时候,先后两次求教老聃。孔子一再得到这位前辈的教诲,受益不浅,他的好些知识,即来源于老聃的传授。 另外, 项橐 也可称为孔子的老师。项橐(xiang tuo),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橐”的句子。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