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明条纹位置表达式

如题所述

条纹会发生移动,根据双缝干涉条纹位置的公式:x=D/d *kλ, 可知,条纹越长,x越大,而且Δx=D/d *λ,条纹间隔变大,会出现条纹“拉伸”的状态。但是零级明纹不会发生移动。

△X:条纹间距(eg.第一级亮纹和du第二级亮纹间距) 入:所发射的光的波长(一般都是激光啊什么的光的波长) L:屏幕到孔的距离 d:两个缝之间的距离 

如果入射光是单色光,明条纹和暗条纹都是没有宽度的一条线,明纹和暗纹之间都是从明到暗的过度区域。所谓明条纹宽度 暗条纹宽度都是近似的,所以就用条纹间距代替。

扩展资料:

在探测屏上观察到的明亮条纹,是由光波的相长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峰时,会产生相长干涉;暗淡的条纹是由光波的相消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谷时,会产生相消干涉。

其中, n是最大辐照度值(波峰遇到波峰,最大相长干涉的光波辐照度)的次序数(位于中央的最大强度值的次序数是n=1 ),x是条纹与中央之间的距离(称为条纹距离)。这方程只是一个近似。方程的成立依赖某些先决条件的成立。应用这方程于实验仪器,B 和 D 是实验参数, x可以由实验测量得知,有了这几个数值,就可以计算应该使用哪种波长的光波来制成双缝干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缝实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是光波的叠加原理。光波解释了干涉现象。用强烈的单色光照射不透明的百叶窗,上面有一个小孔S,后面有一个小孔S1和S2。杨用光传播的惠更斯亚波假说解释了这个实验。

S1和S2是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在屏幕上任意一点,这是x的交点年代行S1和S2的rl和R2远离S1和S2,双缝之间的距离是D,双缝和屏幕之间的距离是L。

D=R2-R1=dsin=壳体=dx/Lsin=TG,因为两个缝之间的距离是远低于L从屏幕上的距离,δ=R2-R1=dsin=壳体=dx/Lsin=TG,这是因为在一个小角度,它可以被认为是近似相等。

干涉亮条纹的位置可以极大条件kd=λ:x=(L/d)kλ,干扰暗条纹的位置可以最低条件d=(k+1/2)λ:x=(d/d)(k+1/2)λ之间的明亮的条纹,黑色条纹之间的距离是:Δx=λ(d/d)。

扩展资料:

干涉条纹是等距的,公式中包含波长参数。波长越长,差异越大。条纹形状:是一组平行于狭缝且等距的直线(有干涉条纹的特点)。菲涅耳双棱镜与菲涅耳双面镜和埃洛镜具有相似的干涉条件。

光的干涉是指几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单个成员波产生的光强分布的总和,发生在明暗之间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在光粒子理论到光波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801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次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氏双缝干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