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氏“沐”

沐字作为姓氏在古代是存在的,康熙字典里有注释“又姓。汉有陈郡太守沐宠”,而百家姓里是没有沐姓的,那么,沐姓的起源哪里查的到?
除了木姓的演变,应该还有另外众多分支,不知那些文献里有提及?
还请解答^_^

  其一:宋书《风俗通》、《古今姓氏谱》等云::“……沐水在青州,然忽以水为氏”。 请注意然忽二字。

  其二:宋书《通志》卷三十,氏族六,有避仇十二,“端木赐之后,改为木氏,又为沐氏”。 请注意是避仇、先改木氏后改沐氏。汉有沐宠,为东平太守,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

  其三:安徽历阳沐氏宗谱云,“始于英公”( 沐英)。显然此谱几经商贾编撰之手,变得十分离奇,也是历史的无知。也还有民传,明太祖命镇云南,英曰南方火地,木火相克。马娘娘得知,为其添加水旁,始得沐姓。

  其四:沐氏乃回族,或者回族也有沐姓。

  江宁明朝沐家大墓考古的重大发现,再次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在沐氏家族身上。然而,记者了解到,“沐”姓本为“木”,到了十世祖沐英时,才改成“沐”。这是为什么呢?
  小村沐姓后代300多人

  在安徽定远县西部丘陵地区,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村庄,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明云南王沐英的出生地——沐家村。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沐家村南北走向2公里,分前沐、后沐两村,村里居住的全是沐姓人家,共300余口,村民大部分靠种地为生。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沐英出生在沐家村,沐英死后,随着大明江山的衰败,沐英的许多后人从云南返回了沐家村,在此繁衍后代,生儿育女,最终形成如今规模的沐家村。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沐家村采访发现,该村没有一户外姓人家居住。沐守奎老人说,清朝时,沐家村曾居住四户外姓人家,四户人家搬到沐家村不久便家破人亡,一一衰败下去。到了清末,沐家村成了真正的清一色沐姓人家。解放后,政府曾安排马姓人家与高姓人家迁至沐家村,奇怪的是,高姓人家的夫妻很快患上绝症死去,两个儿子也外出飘泊。搬入的马姓人家生的全是女儿,马家老人去世后,马家四个女儿也全部嫁给了沐家男儿。如今沐家村是真正的沐姓人家村。

  提及马家为何能够长时间生活在沐家村,沐家老人称,这可能与大明皇后马娘娘给沐英改姓有关,算是沐氏对马氏的一种报答吧!

  沐家人不祭皇帝祭皇后

  在沐家村,每年清明祭祖时,除了祭拜祖先,沐家人还要祭拜明朝开国皇后马娘娘,但从不拜朱元璋。沐家老人说,是马娘娘让沐家人姓沐的。

  据天津大学历史系教授闫爱民《沐氏授姓考略》一文中称,沐氏的先人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之后,其后人原本复姓端木。后因躲避仇家改单姓“木”,到了沐英时,改木为“沐”。

  沐家老人称,刘伯温对朱元璋称,沐英能“长枪刺月”,将来对大明江山肯定不利。为了除掉沐英,朱元璋最终采用了刘伯温的主意,即将沐英送至云南。在古人心目中,云南为“火”地。刘伯温的意思也就是沐英到了有火的地方,肯定会被烧死,因为他姓木。沐英临去云南前,深感大祸临头,求见了义母马娘娘。马娘娘称,不去云南属于抗旨,肯定要杀头,还不如赶赴云南就任。去云南前可将木姓改为“沐”姓,这样有了水,火烧木自然不成,沐英性命可救也。

  据沐家老人介绍,当时马娘娘为了营救干儿子沐英,亲自在木字前加了三点“水”,沐英重新授姓后,立即赶赴云南就任,最终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沐家祭奠马娘娘时,写沐姓,三点必须用红笔写,这代表沐家人重生的意思”,沐家村族长说。

  传说清朝拒用沐家后代

  据了解,自清朝开始,沐英的后代在沐家村一直过着“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生活。明灭亡后,沐英的后人再也没有像沐英那样戎马战功、出人头地。81岁的沐守福老人告诉记者,听祖先讲,到了清朝,清政府深知沐家系大明的功臣,坚决弃用。

  另据沐家家谱上记载:“清,沐家秀才赶考一概不予录用,鼓励沐家后人从事农业……”这就使沐家后人形成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到了民国时,沐家人开始读书,但真正走出沐家村的几乎没有。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期间,沐家后人开始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目前他们正集中一切财力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近两年,沐家村先后有数人考取了大学。

  2005年6月4日,记者离开沐家村时,沐家村族长特送给了记者一副家谱对联:“皖北家声远黔宁世泽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6
现今沐氏,基本上尊端木子贡为始祖,端木子贡后裔在秦时为避焚书坑儒之祸,而改姓为端氏 木氏 贡氏,当然也有人仍以端木为氏。
而后木氏向沐氏的转变已经在楼上叙述清楚了。。

沐氏始祖沐英,现在也已经成为了沐氏族人广泛认同的了。。。
第2个回答  2008-09-16
沐英,沐王爷。。
很有名。
第3个回答  2008-09-16
说文解字
第4个回答  2008-09-16
没听说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