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

如题所述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许多名师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因此,教师积极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仔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如教学《轴对称》一节,我让学生观察我们学校的两幢教学楼(包括门窗)有什么共同特点?并且让学生把教学楼的平面图在纸上画出来,把两楼中间的甬路作为一条直线,让学生沿直线折叠两幢楼房的平面图出现了什么情况?像这样的例子谁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学生们热情激昂:双喜字、飞行的蝴蝶、蜻蜓等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知对称、欣赏对称,增强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进一步探究这种图形的特点。“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1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由于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再如教“平
均数”一课,我调查班级5名同学的身高。
我班一组同学身高统计表
我让表中的五个学生站起来,报出自己的身高,把数据填在表中。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这五位学生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学生则跃跃欲试。我提出三个问题:

(1) 从这张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2) 估计他们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为什么?
(3) 要求平均身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从表中可看出李丽最高,孙悦最矮;有的说他们五人身高都在146厘米以上,152厘米以下;有的说,他们身高大约在149、150厘米左右……并且计算出正确结果
(147+152+149+146+151)÷5
=745÷5
=149(厘米)
这时我又问:这五个同学平均身高是149厘米,实际上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9厘米吗?是怎样的呢?学生说:有的比149厘米高,有的比149厘米矮,有的一样高。
我启发道:“选出的这五位同学身高很有代表性,你能推测出什么?”学生说能推测出我班、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体育组了解到的全国城市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的数擗,学生惊讶地发现,我们班这五位同学平均身高已超过全国平均值6厘米。“你看,膳食中心为同学们提供的营养餐,使大家长得更快了。”我笑着说。学生们也都开心地笑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2、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与众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又如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若干根各种长度的小木棒,然后让学生亲自从中选取三根首尾连
接拼成三角形,再去填写表格。
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并归纳出结论。
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人人参与,成了活动主人,既长了见识,丰富了对长度
单位的理解,拓宽了使用领域,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3、交给孩子学习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例如在教《9加几》在课堂中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棒,说说“9+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打破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想,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激发孩子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老师教学的“遗漏”,也许是学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教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质疑解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问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如光盘、磁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Internet搜集大量相关课题的学习资料,然后将资料整理好放在局域网中,上课时,对于学生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这些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最终自主性地解决问题。
课例:我校王海瑞老师上的“年月日”一课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电脑里设计了年月日的来历,年历时空,平闰王国,记忆法,机灵岛六大块,让学生按照知识的先后顺序来研究每一部分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使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学生学的乐在其中。
二、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
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1、利用探究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合作互助精神。8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是经过多次相同性质的学习,针对这一特点,试着采用生生合作学习的自由方式,把讲授之权下放,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于是学生带着责任、带着兴趣、带着自信快乐地投入到了合作学习中。每个合作小组各显神通,互相配合,说说、想想、算算、填填,8的乘法口诀很快就在学生手中诞生。这时有的小组还不罢休,集体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记忆规律,还有的要求老师发动挑战性的竞赛,自动选择竞赛组,比比谁记的方法多,谁记得口诀熟!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英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不寻常的“乱”也带来了主体性的不寻常的发挥,他使学生尽情享受了随之而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群体凝
聚力的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激发。
2、利用开放题训练进行合作学习。开放题除了具有形式、内容的开放外,还具有过程的开放、答题方法多样化与结果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性与知识点的开放。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开放题的训练能够为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合作常常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不同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表演的舞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学生在相互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如:先补条件再解答练习就是属于这类练习,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到不同结果:如人教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中通过两幅“坐船出游”的情境图引出“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例1教学口算加法,例2教学口算减法。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势必会减弱“情境”的整体性。因为在解决“乘船”问题时,加减运算的过程是同时并存的,没有先后之分。因此,教学中教师对课本例题进行了整合,取消例1、例2之间的明确界限。从而使口算加、减法真正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坐船出游,引导学生思考)
师:你们看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 同学们去鸟岛,需要租几条船?
B. 每条船最多可以乘几个班?
C. 哪几个班合乘一条船比较合适?
……
(学生讨论交流)
师:哪几个班合乘一条船比较合适?为什么?
评析:观察情境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过程。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在交流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及时鼓励、帮助学生思维定向,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的意识。
片段三:
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师让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出现的乘船策略有哪些?)
A. 1班、2班合乘一条船;3班、4班合乘一条船。
B. 1班、3班合乘一条船;2班、4班合乘一条船。
C. 1班、4班合乘一条船;2班、3班合乘一条船。
(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师:一组想由1班、2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为什么?二组想由3班、4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并交流)
师板书。
师(提出思考):如果我们按照班级来乘船,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呢?为什么?如果我们不按班级乘船,租两条船够用吗?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体验“多样化“。一、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交流算理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合理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二、解决问题策的多样化。在解决“乘船”问题时,乘船策略是多样的,可以按班级乘船,也可以按人数乘船。学生通过对“哪几个班合乘一条船比较合适?”“如果不按班级乘船,租两条船够用吗?”等问题的讨论,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们讨论热烈,方法众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创造!
3、利用意见冲突进行合作学习。认知冲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侯会出现一定的意见分歧,此时的合作,会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自觉的针对问题要害进行质疑,反驳不同的意见,在思维不断碰撞过程中实现解题策略的统一。例如选问题解题“3辆卡车运18根电线杆。(1)用几辆车?(2)平均每辆运几根?”哪一个问题才是合适的?有的选(1)、有的选(2),意见明显不同,究竟选哪一个争论不休。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各小组便顿时沸腾起来,人人激动的要抢先发表意见,阐明观点:题目条件已经知道用3辆卡车,就不用求用几辆车了;18根是3辆卡车运的,正好求平均每辆运几根。再如,讲小数的基本性
质时:
1. 看:练习设计的连线题,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画线连接起来:
0.300 2.80
0.003 2.08
2.080 0.030
2.800 0.3
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不急于表态。学生一般的思维定势总是以为左右两边一定都能连起来。于是,课堂里就开始了争论:
生1:0.003与0.030是相等的。
生2我认为0.003与0.030是不相等的。
师:请大家说说理由好吗?
(学生经过辩论,终于明白,0.003与0.030是不相等的)
……最终自然的从正反两个方面用理说服,辩明了道理,统一了意见。
总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觉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