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1962年那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们解放军伤亡统计为: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缴获印度军队: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解放军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期间经过西山口之战(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瓦弄地区反击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里米金之战(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都登地区作战(共歼印军12人,独立营亡8人、伤2人);班公洛地区反击战(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

1962 年11 月21 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3
印度阿三被英国殖民多年,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就像欺负人,中国由于那时候在打朝鲜战争(1953年)不久一忍再忍,印度阿三给脸不要,我军一波反杀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几百里的地方,由于出于人道主义而且本来这次是自卫反击战不是侵略,重点是怕孤军深入粮草跟不上就撤回来了,所以就酱结束了,重新教阿三做人
第2个回答  2018-07-02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战略总局
生存是一项博弈游戏,只有理性决策,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得好。
大多数国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印度。不理性是因为印度太年轻。
虽然跟中国同属四大文明,但印度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却很短暂。
二战之前,印度根本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大堆小公国密密麻麻地挤在南亚这块大陆上。英国人来了之后,殖民了这些公国。
二战之后,这些公国被国大党统一成印度联邦。所以说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年轻的意思就是不成熟,印度这个国家就很不成熟。
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过于天真,这在中印冲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场中,印度就像一个被西方宠坏了的熊孩子.
中印的历史
中国的近代史大家都知道: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中印战争。
说中国是从鲜血与战火里爬起来的并不为过。
印度的近代史简要概括为:
1757年,印度次大陆的众多公国被英国殖民;
一战期间,130万印度兵为英国冲锋陷阵;
1920年,甘地组建国大党,领导不合作运动寻求独立;
1947年,印度和平独立。
可以看出,两百多年来,印度人基本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战争。
心理学上常讲,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决定成年后的性格.
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历史决定了他看待当前问题的思维。
中印思维的冲突,是那场战争爆发的根由。但在爆发之前,中印曾度过很长的蜜月期。
中印蜜月期
二战后,中印都反西方反强权,所以惺惺相惜。
1950年,印度率先跟新中国建交,并不顾美国反对,一直支持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
【注:恢复席位意味着继承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
1951年,中美在朝鲜发生战争。印度一直扮演着中美双方沟通的桥桥梁。
1955年,万隆会议上,尼赫鲁不顾其他创始国反对,坚决邀请周恩来出席。
【注:当时的中国因为支持别国的共产运动而“恶名昭彰”。周恩来的飞机还在万隆会议前遭到炸弹袭击】
1956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新德里上百万人欢呼:“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即“中印亲如兄弟!”
——这是中印最亲密的时刻。
随后,中印在领土上的冲突开始加剧,两国关系渐渐降温。
1962年10月10日,中印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对中国没什么太大影响,却极大地改变了印度的国运。
印度的国际地位因为这场战争而一落千丈。
从那之后,印度便开启了仇视中国的思维。这种仇视思维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印度的国家决策。
比如2017年,印度拒绝参加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峰会,并联合日本发起“自由走廊”计划,试图与一带一路相抗衡。
印度这么做明显损人不利己,是十分不理性的。但如果能了解到印度人的思维,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了。
中印的思维鸿沟有多大?
中印之前,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而且一直宣称自己热爱和平。
尼赫鲁声称“自己从灵魂里厌恶战争”,呼吁国际社会应该通过谈判解决分歧。
为什么最终还是发生了战争?
公众号:战略总局
每天早上7:00,准时更新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