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我妈妈是个小学老师 他要写个这方面的论文 这个对她很重要的
我好想帮帮她 所以请大家也帮帮我 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先谢谢大家了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认真落实市教委关于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意见,积级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以“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为教改重点,以“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为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努力寻找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新途径。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四)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功夫。

二、抓扎实训练,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识字教学。
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热点和亮点,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坚持求真、求诚、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三、抓文本阅读,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我们一方面强化读的形式和内容训练: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另一方面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跳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应用文:通过默读、画读理解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常用格式;通过跳读、批读体味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语言特点,
5、说明文: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诗歌: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抓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我们将力求深化我校语文教改工作,抓好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悄然 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为适应这一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有重大突破。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跳出了“为考试而学”的怪圈,是语文 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实现由学会向会学、乐学、善学的最佳途径。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特撰文以求教育界同仁赐教。 [B]关键词[/B] 自主性 课外阅读 探索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自主性课外阅读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窍门,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化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化“为考试而学”的单一学习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学习,化学会为会学、乐学和善学。进行广泛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不仅可让初中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拓宽视野,认识缤纷世界,融入多元时代,更对他们获取多元信息,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探究知识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使初中语文教学踏准时代节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应抓好兴趣的激发、材料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习惯的培养、途径的探索等五个环节。 [B]一、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B] 受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往往对课本读透嚼烂,而对课外阅读几乎放弃,毫无兴趣,初中生尤甚。这样,便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语文整体水平的低下。为培养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习惯,跳出“为考试而学”的怪圈,形成“大语文”观念,前提是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激趣、引导? (一)精湛的课堂施教艺术是培养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 激发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施教艺术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来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中,在分析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情节后,就“鲁达的命运和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 设置,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又如教《孔乙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热爱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呐喊 》《朝花夕拾》等。对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散文、议论性、说明性文章,要采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等方式,在妙趣横生的课堂讲授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这样自然而然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培养了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兴趣的动力 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促进课外阅读掀起高潮。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要学生就同一类型课外篇目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还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又如:举办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 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每隔5-6周进行一次。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三)检查、督促、评价是促进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以促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成立班级阅读小组,制定小组阅读规章,读书笔记检查制度等,以便更好地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评价,以激发学生读的热情。这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力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认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 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培养浓厚的 阅读兴趣,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迈出扎实的步伐。 [B]二、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材料选[/B]择 兴趣的培养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因可供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任意阅读,就会“沉浸”书海而不能自拔。尤其初中生,其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哪些读物适合初中生阅读呢?主要有两大类。 (一)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课外读物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教育,提高能力。①选择课文节选中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曹禺的戏剧《雷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现代优秀作品;还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等等,初中课本均有节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可让 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震撼,从而陶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介绍学习方法的读物。《中学生天地》、《初中生学习指南》、《我是怎样学习的》等读物是帮助、指导初中生学习的好书,这些书籍为初中生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学习方法,能引导他们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迷宫,从而获得成功学习的金钥匙。③指导写作的读物。《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怎样写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示例》等是指导初中生写作的优秀读物,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又一个神奇的自由王国,唤起他们对创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写作 能力。④优秀古典文化读物。我国有无数优秀古典名著,如《古诗文诵读》、《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选》等,这些古典读物,为学生提供了一份经典文化的大餐,能让他们从中 吮吸民族优秀文化的乳汁,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双份收获。此外还有语文边缘读物,如科普读物,人文读物,历史读物,艺术读物,法制读物等。以上读物能扩大 学生的知识面,的确可起到加深课文理解、接受思想教育、提高语文能力等“一石三鸟”的 作用。 (二)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 ,同样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上好材料。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读写月报》、《中华活页文选》、《杂文报》、《南方周末》、《报刊文摘》等 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 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语文教学应注重量的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熟练运用语言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探索相关信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推荐优秀读物,从而使学生身浸 其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读物的选择为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 养奠定了基础。 [B]三、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方法运用[/B] 自主性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极大多数初中生就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往往既费时,又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成效,还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 (一)根据读物的性质采用阅读方法 课外读物具有材料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面性等特征,学生要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1、根据课外读物材料的广博性,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为解决 课外读物多、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矛盾,阅读时必须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即有目的地选取自 己所需读物阅读。如选取适合年龄特征的《初中生必读》,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课外读本 》,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怎样写记叙文》,掌握基 础知识的《语法学》、《修辞学》等进行阅读。这些读物既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又能增 进初中生的知识能力。2、根据课外读物内涵的丰富、深刻性采取利用性阅读方法。利用性 阅读方法指充分利用读物的前言、后记、提示、注释、评论文章、参考资料等说明性文字进 行阅读,以帮助理解读物的深刻内涵。因为这些文字或介绍写作目的,或介绍文章内容,或 探讨生活问题等等,为阅读者理解读物指明了方向。3、根据读物思想的多面性采用鉴赏性 阅读方法。不同读物其思想观点、主张均不相同。即使同一读物其思想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具有多面性特征,其中既有健康向上的进步意义,也不乏庸俗低级趣味的负面效应。如初中 生爱看的武打、言情、侦破等小说,既有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活动的进步性,又有色情、暴力宣扬等局限性,阅读时需用审视的目光、鉴赏性地阅读。尤其对古代和国外的优秀读物, 更要用审视的眼光去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2个回答  2013-09-25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型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认知)、伦理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吸收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虽说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存在着模糊性和朦胧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都经过历史的考验,才成为人们公认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呕心沥血之作,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无不见诸其中,经常性地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感知、想象、理解和投射,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领悟美和创造美,从而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一.形象再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就是指个人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它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换言之,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层次,需调动学生审美直觉力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学形象。
对于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作品美感的途径,把无声的文字演绎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直接对话,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如有感情地朗读《繁星�6�1春水》、《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等作品,可以借助作品的语言文字,使读者置身于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跨越时空,跟作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和体验到作品真挚而深沉的思想精髓,感知爱的真谛,产生美的体验。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同时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阅读时,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也就是把作品中的形象付诸于生活的实际,从再现形象中感知美、领悟美。刘勰将这种审美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作品阅读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使之活跃起来。
二.意象透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能产生审美感受的新表象的能力。想象对于审美非常重要,英国批评家艾狄生曾说:“一个人如果想真能鉴赏一部作品,并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他就得天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因为文学有着超越文字表面的丰富的意象世界,如果不能领悟文章深层次的意境,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一部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化、人化的自然,就是一个个森罗万象、神秘多元的世界,这也是美的根本源泉。学生走向这个美的世界就是从阅读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透过意象,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这种审美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造就越真实。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关键在于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对作品意象进行透视解码,发挥读者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师应借助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作品中的画面活在眼前,使作者的意蕴酿于心中,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对作品优劣的判断能力。
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在经过三昼夜战胜巨大的大马林鱼后,又反复遇到鲨鱼的袭击,在搏斗武器一件件失去时,能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杀死、打伤无数……这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人类在跟强大势力搏斗时,具有非凡的毅力、坚韧的斗志和无与伦比的力量。这样的美,只有在经过对一系列的意象进行透视后再能感受到。
三.人物剖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鉴赏”。审美鉴赏力是指在理性的层面上,对审美对象的意蕴和外在形式进行鉴别、批评的能力。它除了可以从作品中的形象、意象上进行训练外,还需要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剖析和价值判断。
文学作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又“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读者在对作品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上来,以此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离愁别怨、爱恨情仇,无不洋溢着人情和人性的霞光,无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顿悟。在剖析和对照中,潜移默化地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格得到升华。
即使是悲剧人物和丑恶形象,也同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悲剧人物,如可怜的窦娥、不幸的祥林嫂、隐忍的鲁侍萍、绝望的安娜�6�1卡列尼娜、悲惨的芳汀等,作家有意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挖掘这些人物的悲剧实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质,激发他们同情友善的审美情感,同时,还使他们学会理性分析现实,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对于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至丑”。作家正是通过对丑的赤裸裸的暴露和鞭挞,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审美理想。阅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丑行,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以此培养批判与憎恶的情感,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目的。对丑的厌恶越深,便是对美的向往愈切。由此,具有负价值的丑类便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同样少不了这类形象。
四.主题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中,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会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审美创造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有“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信仰追求……这些载入史册的人文精神于当今时代仍值得继承和发扬。当审美情趣上升到对时代文明的认同时,“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爱我家乡、兴我中华”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放射着理性审美光芒的主题,将会在学生的笔下、身上得到演绎和光大。
如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人领悟到:“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事业”等美学主题。指导阅读时,帮助学生获得理性的共鸣,进而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好情操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理解文学、并懂得表达内心对美的感悟的人,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去探究、感悟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甚至哲学理念,用他们的智慧去作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实践、探索和表达,让情与理和谐外化,实现审美的再造和升华。
总之,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在探究到文学美的同时,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明确人生理想当追求崇高与伟大,人生价值在于矢志不渝地为理想而奋斗……这应该就是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意义之所在吧!
第3个回答  2013-09-25
看来我帮不到你~~~应为你妈妈是专业的~~~而我,只是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而且不知道你妈妈论文的方向~~~你放心啦~~~你要相信你的妈妈~~她一定可以自己搞定的~~~只要你乖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