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起名字为什么二字为贵,三字为贱

三国时期起名字为什么二字为贵,三字为贱谁来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下,别直接复制粘贴网上什么王莽的故事。复制的一概不采纳

纵观古代前史,明朝之前,古人的名字多为两字,几乎见不到三个字的。格外以三国时期为典型。《三国演义》其书,有名有姓的进场者算计1092人,姓氏220种(含复姓),但其间人物几乎清一色都是单名,取双名的如同只要吕伯奢、黄承彦等寥寥几人。

为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有两点因素。一是避讳礼制,先秦《礼记·曲礼》规矩,“二名不避讳”,意思和两个字的名有些剩余,多出一字可有可无。今后避讳准则日趋严密,删繁就简,单名逐渐成为干流;二是王莽改制,其上台后,为巩固政权,大搞复古,仿效商周,且由于其名也为单字,遂其下达禁止用双名的指令。由于单名说法有礼可循,后来也一贯沿用,双名逐渐被看作是底层和贱民的象征,鲜有人敢取。

其间也有一些新的改动,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喜爱在名字里面加一个“之”字,成为双字。如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等。但仍然未撼动单名的主导地位。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三字名大规模地多起来,打破了两字名的主导地位。

当年,朱元璋有24房后代。考虑到随着后代繁衍,或许会名字重复,朱元璋所以亲自为后代们拟定了取名命字的准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后代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次第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有必要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次第。自此今后从皇帝到庶民无不遵从这一取名规矩。三字名初步大行其道!
古代或许人口基数小,即使取双字名也无法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今天中国人口数量激增,不只三字名许多,四字名、五字名都初步层出不穷、见怪不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8
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应该与读音和当时社会习俗有关,一般出身高的人都是单名,双字,出名了还有号,比如官职号等等
第2个回答  2018-04-08
可能古人只是单纯的懒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