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关于庐山的诗

如题所述

1、《初入庐山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2、《庐山二胜(并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
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
独择其尤(者作二首)

3、《送蹇道士归庐山》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4、《登庐山》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5、《过庐山下(并引)》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祷焉。
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题西林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入庐山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登庐山》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庐山二胜(并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
开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蒙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过庐山下(并引)》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祷焉。
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9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1-10
登庐山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4个回答  2020-11-17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