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

如题所述

强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结构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④无义,用于倒置的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可译为“得”,用于谓语动词与补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音节助词,
①无义,用于动词后,表示声音的延长,音节的补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义,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间的延长,舒缓语气;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8
之 zhī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第2个回答  2017-12-08
强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结构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4-15
1.代词
2.第三人称代词
3.动词
4.助词
5.音节助词
第4个回答  2022-07-18
“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这;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相似回答